自動識別技術與食品安全
對于零售貿易項目,信息應在標簽上以人工可識讀的方式表示出來:產品名稱(僅適于從外部看不到內容的產品)和產品變體/分級/分類/尺寸/原產國/凈重/種植者許可號碼(僅用于相同種類產品)和包裝者許可號碼(用于相同產品和不同產品)/分級者/包裝者的批準號碼/批號或SSCC/包裝日期(可選項)等。
其它技術(POS、EOS、EDI)
隨著零售業現代化步伐的加快,計算機商業管理信息系統已在商業零售企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POS(Point of Sale)即銷售時點信息系統,通過自動讀取設備(如在商場中常見的收銀機)在銷售商品時直接讀取商品銷售信息,并通過通訊網絡和計算機系統傳送至有關部門進行分析加工以提高經營效率的系統,它是具有優化的方案、實用的軟件和硬件的集合。當某類食品發生安全事故時,利用POS系統即可以調出已購買過該食品的顧客信息,并查找顧客檔案地址實施食品安全召回;能夠快速對該食品的現有貨架和倉儲做出處理,避免影響擴大;更能夠依此溯源上游供應鏈信息,從而快速找出食品安全源頭。
EOS(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即電子訂貨系統,是指將批發、零售商場所發生的訂貨數據輸入電腦,即刻通過電腦通訊網絡將資料傳送至總公司、批發商、商品供貨商或制造商處。因此,EOS能處理從新商品資料的說明直到會計結算等所有商品交易過程的作業,可以說EOS涵蓋了整個商流,成為現代化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它使得零庫存得以實現。通過EOS系統實時完成貨品補給,能夠最大程度的保持食品新鮮度,確保食品安全。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一種以電子方式交換數據的技術,作為EOS、POS系統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采用格式化的標準文件傳輸,對于傳送的文件具有跟蹤、確認、防篡改、防冒領、電子簽名、格式校驗等一系列安全保密功能,利用計算機到計算機的自動傳輸和自動處理,避免人工干預,能夠作到確保記載食品相關數據信息的安全可靠,由于EDI大大減少了紙張票據,常常也被稱為“無紙貿易”或“無紙交易”。
食品供應鏈物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食品供應鏈包括食品原料的種植、養殖到食品加工、包裝倉儲直至運輸銷售等所有環節和整個流程,追求的是多種形式形成系統內部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和利益互補機制,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物流提供整合的服務和理念,它將以往獨立的生產和運輸過程綜合起來,從全局化的角度看待問題,其被稱為:“第三利潤源泉”,就足以說明物流帶來的巨大潛力和成本節約。我國食品行業面臨的眾多問題,恰恰就是需要物流軟件的管理思想和硬件的物質支持。物流引入食品行業,是我國食品行業勢在必行的改變和趨勢。但目前,我國食品供應鏈物流現狀還不容樂觀。
目前,我國多數食品的生產經營采用單戶經營形式,與國外相比,難以實現規模經濟,競爭力薄弱。此外,一些農產品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中的成本過高也是影響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這些情況,我國已開始著手建立和完善企業的三級市場監測網絡平臺,及時準確監測預測、預警預報。在國家鼓勵和市場調節之下,大規模的食品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正在逐步形成。但區域內食品綜合物流配送體系尚未成型,網絡分布不夠均衡,食品大宗物流與連鎖超市之間未能有效銜接,食品的冷鏈物流還沒有普及,從目前看,我國的物流企業實質上只流于運輸業務,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網路服務,沒有將流通的三級市場有效聯系起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食品電子商務的普及,人們的食品消費結構成多元化方向發展,形成了多品種、少數量的消費模式。這對中國目前落后的物流業是一大挑戰——要求食品物流達到快速、多樣化等標準。我國物流基礎建設雖然有很大發展,但與快速增長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集中表現在加工處理水平低、信息化手段不能適應發展要求、信息采集的內容不能滿足要求、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不高、缺乏共享機制、物流各個環節組織、消費者及有關部門參與性不夠、整體物流水平和物流機構還很不健全等諸多方面。
在食品安全中自動識別技術的應用效果及需求
通過在食品質量安全各個環節中采用現代物流技術和自動識別技術,將傳統的由分散的各成員各自進行物流運作,改造成為上下游企業作為整體,相互合作、信息共享的供應鏈物流,提高生肉物流的快速反應能力,降低生肉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實現了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多方位信息服務。采用“冷鏈”技術,使蔬菜、禽肉、水產等始終處于最佳的保鮮狀態,降低食品在加工運輸環節中的損耗率。采用條碼技術追溯食品來源,保證了食品的質量安全。EOS系統提高了食品的市場反應能力。通過食品供應鏈物流的整合管理,可使物流活動的每一環節為了共同的目標保持協調一致,可有效提高食品物流的效率和服務水平,確保食品安全質量體系的良好運行。
基于我國食品物流面臨的新環境,要解決與食品物流密切相關的食品消費多樣快捷化要求、食品安全衛生控制、食品企業規模擴大等問題,我們需要從源頭抓起,建立統一的食品供應鏈物流管理。食品物流比較繁瑣,食品物流產業涉及到多個組成單位,從開始的農產品種植、原料運輸、食品加工生產到運往配送中心,直至零售商,最后被消費者消費的全過程。由于其中的每一環節都不同程度的影響整個物流過程,需通過變革將傳統的基礎物流向整合物流模式——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轉變。目前在食品供應鏈上,供應商群體和供應形式不斷的發生著變化,主要有兩種發展趨勢:
大型連鎖超市集中配送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質量、集成度和經營環境要求都在不斷提高,適應這種消費趨勢的連鎖超市食品區將會成為食品銷售不可替代的主渠道,并對現有的農貿市場和部分批發市場業務形成相當的沖擊,而國家的相關流通產業政策也開始關注超市食品經營并做出相應的政策支持。隨著一些單店規模比較小的連鎖超市公司開始經營食品,特別是一些定位于食品超市的企業出現,食品的集中統一配送開始產生。在形成優勢和品牌產品后,逐步向公共服務性的食品加工配送中心轉移;形成區域性食品物流配送和加工配送中心。
食品經營聯合體
超市食品區與食品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在進一步磨合發展中正在尋求建立共同發展的新基礎,食品經營聯合體就是共同著力探索的一種新形式,而零售企業的連鎖經營規模、食品加工配送中心運作狀況、食品供應商的成熟化程度和實力、聯合經營體的合作組織方式、緊密程度和管理機制將影響專業化集群經營成敗。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意識的覺醒,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要保證食品生產的安全,向消費者提供真實可靠的食品信息,自動識別技術與現代物流技術在食品安全上的應用已經是必不可少,自動識別技術與現代物流技術已經陸續開始在食品安全供應鏈上試點應用,并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自動識別技術與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食品安全生產要求的提高,自動識別技術與
現代物流技術在食品安全上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en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