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光伏太陽能多晶硅行業回顧
2013年,我國多晶硅行業基本形勢可概括為:企業紛紛復產,國外傾銷依舊,價格低位徘徊,下游需求向好。一、企業紛紛復產。受我國對美韓“雙反”初裁利好,到2013年底,國內大約有13家多晶硅企業恢復生產,國內開工率達30%以上。二、國外傾銷依舊。2013年1-11月我國進口多晶硅量累計達7.2萬噸,預計全年進口量達7.9萬噸。進口均價方面,2013年1-11月我國多晶硅進口均價為18.71美元/千克,同比下滑27.4%。可見國外傾銷依舊持續。三、價格低位徘徊。受國外傾銷影響,全國內多晶硅現貨交易均價降至13萬元/噸,同比下滑16.7%。四、下游需求向好。國內光伏配套政策陸續出臺,國內光伏市場規模逐步啟動,預計全年光伏安裝量在9GW左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15523.htm2013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為8.2萬噸,估計凈進口多晶硅量約為7.5萬噸,總供應量為15.7萬噸,而國內電池片產量為26.2GW,多晶硅消費量為15.7萬噸,因此2013年國內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受多晶硅“雙反”初裁利好因素作用,預計2014年多晶硅產量將有所增加,約為9.8萬噸,進口多晶硅有所減少,約為7萬噸,總供應量在16.8萬噸左右,而下游光伏產業隨著國家相關配套政策落地,國內光伏市場規模化啟動,預計電池片的產量為28GW,消費多晶硅量也約16.8萬噸左右,因此總體來看,2013年全年供需基本平衡。
1.價格走勢回顧及預測
1.1國內多晶硅市場價格走勢
2013年我國多晶硅現貨價格呈“漲跌漲穩”的走勢,受多晶硅“雙反”預期影響,2013年初多晶硅市場止跌反彈,國內現貨價格從2012年年底的12萬元/噸溫和上漲至3月底的14.3萬元/噸,增幅為19.2%,但從4月初開始,多晶硅“雙反”預期推遲、國外多晶硅傾銷加劇、企業出貨艱難等因素導致多晶硅價格逐漸回落,6月底價格降至12.1萬元/噸,跌幅為15.4%。7月初開始,隨著業內對“雙反”裁決的預期,我國多晶硅價格呈溫和上漲態勢,直到2013年7月18日商務部發布公告對產自美韓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在反傾銷初裁出臺的利好因素刺激下,多晶硅價格一路階段性溫和上漲至10月中旬的13.5萬元/噸,增幅為11.6%。,隨后多晶硅價格小幅回落后又回升至12月底的13.5萬元/噸。
1.2國際多晶硅光伏市場價格走勢
2013年國際多晶硅現貨價格同國內價格一致也呈先揚后抑的走勢,從年初15.35美元/千克溫和增長至4月初的18.6美元/千克,增幅為21.2%。4月中旬進口價格逐漸走低,于6月中旬下滑至16.25美元/千克,隨后微幅上漲至16.63美元/千克且兩個月內維持不變,之后進口多晶硅價格在18.1美元/千克左右徘徊。受多晶硅價格影響,硅片價格也隨之波動,其中,156mm多晶硅片周均價從年初0.807美元/片緩慢增長至4月中旬的0.852美元/片,增幅為5.6%,4月中旬156mm硅片價格開始逐漸走低,降至9月初的0.84美元/片,從9月中旬開始硅片價格一路上漲至12月底的0.921美元/片;而受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影響,上半年電池片和組件的價格呈現上漲趨勢,其中156mm多晶硅電池片周均價從年初的0.341美元/瓦,增至6月初的0.414美元/瓦,增幅為21.4%,隨后一路下滑至12月底的0.386美元/瓦,降幅為6.8%;晶硅組件周均價從1月初的0.654美元/瓦一路上漲至6月底的0.733美元/瓦,增幅為12.1%。但是6月份之后,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盟地區需求開始減弱,多晶硅電池片震蕩回落至0.696美元/瓦,但是跌幅為5%。
1.3多晶硅價格預測
預計國內多晶硅價格在短期內難以大幅回升,原因如下:一方面,受我國對美韓反傾銷初裁利好消息鼓舞,國內多晶硅企業紛紛復產,并試探性調高報價,以期順勢走出陰霾,故從二季度開始國內多晶硅產量逐漸增加,但下游本身需求不足,并不接受價格調漲,且仍可轉而選擇價格較低的進口多晶硅,因此多晶硅廠商的試探性調漲并未起到實質效果,反而有可能因為供應量過大而導致新一輪價格下降。另一方面,反傾銷初裁結果對于在中國市場份額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些多晶硅廠商的征稅力度嚴重偏弱甚至并未提及,加之國外利用加工貿易及轉口貿易等方式來規避懲罰性關稅,“雙反”漏洞逐一顯現,進口多晶硅低價傾銷現象仍難以遏制,對國內多晶硅市場造成嚴重沖擊,使得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回調乏力。綜合以上因素,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在短期難以大幅回升。
2.全球供需情況分析
2.1全年全球多晶硅產量
據硅業分會統計,2013年全球多晶硅產量為25.5萬噸,同比增加8.1%。其中太陽能級多晶硅產量23.5萬噸以上,電子級多晶硅產量不足2萬噸;同時,中國產量為8.2萬噸,而國外產量為15.3萬噸。雖然目前市場價格低于生產成本,但是國外主要多晶硅生產企業開工率仍舊很高,達到80-90%。全年國外前四大生產企業(德國Wacker公司、韓國OCI、美國Hemlock和美國REC公司)的總產量達13.8萬噸。如包括中國中能,國際前五家的產量接近18.8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80%。從國際多晶硅企業產量的情況可以看出,目前多晶硅供應充足。
2.2全年全球多晶硅消費量
硅業分會估計,2013年全球多晶硅電池的產量達到40GW,其中中國太陽能電池片的產量達到26.2GW,占全球總產量的65.5%左右。
而在終端市場-光伏電站安裝方面,受歐洲削減光伏補貼的政策以及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影響,2013年歐盟地區的市場份額有所減少,但是安裝量仍有9GW;而日本受“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提振,2013年全年日本光伏安裝量創歷史新高,達6GW;德國全年光伏裝機量達4GW;美國全年光伏裝機量也超過3.5GW。雖然中國國內市場仍未完全啟動,但預測全年安裝量也將達9GW,其中光伏大型地面電站約6GW,分布式光伏電站約3GW。加之澳大利亞、印度和其他新興國需求有所增長,因此估計2013年全年全球光伏系統裝機容量達39GW,其最大的新增點為中國市場。主要表現為,2013年,國務院出臺“國發24號文”等多個政策文件,從上網電價、補貼資金、并網管理等多個層面破解國內應用市場發展的瓶頸,力促國內市場的規模化啟動。光伏電站在現有補貼水平和出力無限制的情況下,利潤高企,電站投資受到各路資本追捧。另為趕在年底前并網以獲得1元/瓦的電價,掀起了新一輪大型電站建設高潮。國家也高度重視分布式發電發展,在“十二五”末所規劃的35GW容量中,有20GW為分布式發電。而在2014年光伏建設12GW的指導目標中,有8GW為分布式發電。
2.32013年全球多晶硅供需情況及2014年預測
2013年全年全球多晶硅產量達25.5萬噸(包括電子級多晶硅2萬噸),電池片產量為40GW,消耗多晶硅約24萬噸,由于下游光伏企業在不斷消化庫存,多晶硅市場供需基本平衡。2014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在中國、美國、日本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而消費有望促進全球多晶硅生產。預計2014年全球晶硅電池產量繼續呈現增長勢頭,全年產量將達到45GW,同比增加12.5%。隨著下游市場不斷擴大,對多晶硅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另外,全球新增產能投產和復工產能利用率逐步提升,預計全球多晶硅產量約為27.8萬噸,同比增長9%,其中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產量也維持10%左右的增長率,達到25.8萬噸。我國多晶硅產量約10萬噸,產量主要集中于江蘇中能、特變電工、大全新能源等幾家企業。但由于國外多晶硅產品可通過加工貿易等方式規避“雙反”征稅,持續對我國進行低價傾銷,不具競爭力的企業只能逐漸被淘汰,國內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3.國內供需情況分析
3.1全年國內多晶硅供應量
歷經2011-2012年多晶硅光伏價格快速下跌之后,國內多晶硅光伏企業陷入大規模停產的境地。從全國的情況來看,截止2013年上半年,已投產多晶硅企業為43家,僅剩6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企業均已關閉生產線,即有86%企業已經停產。國內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企業也僅有2家仍在維持生產,且產能利用率也大幅下降;如果考慮已經關停的企業,國內整個產業的產能利用率不足30%。2013年7月18日,商務部發布2013年第48號公告,決定自7月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證金臨時反傾銷措施。初裁認定,自美國進口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53.3%至57%,自韓國進口的傾銷幅度為2.4%至48.7%。2013年9月16日,商務部發布2013年第63號公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臨時反補貼稅保證金,反補貼稅率為0至6.5%。初裁之后,國內多晶硅企業受“雙反”利好鼓舞紛紛復產,到2013年底,國內大約有13家多晶硅企業恢復生產。
2013年國內多晶硅產量較2012有明顯增加。硅業分會統計,2013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約為8.2萬噸,同比增加28.6%,其中僅國內最大生產企業江蘇中能一家產量已達5萬噸,占國內總產量的60%。目前公司產能利用率達90%,而其他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一二類企業紛紛擴產技改:特變電工1.2萬噸多晶硅項目2013年底實現平穩生產,宜昌南玻多晶硅廠經歷了11個月的停車檢修維護和升級改造后,產能達6000噸,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年產5000噸多晶硅生產項目成功投產后年產能達1萬噸。這些在產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也均在50%以上,因此2013年國內多晶硅產量大幅增加。而其余大多停產的硅料企業一般均已停產一年以上,存在庫存積壓,成本偏高等復產障礙,因此部分停產時間過長、競爭力不強的企業若想復工也只能依賴于生產技術的改進,否則將逐漸被市場淘汰,產業集中度將逐漸提高,未來多晶硅市場將集中在少數成本較低的企業中。
進口多晶硅方面,2013年1-11月我國進口多晶硅量累計達7.2萬噸,同比微幅減少5.3%;由此看來,國外傾銷仍在繼續,又由于2013年前11月月平均進口量達6545噸,因此預計2013年全年多晶硅進口量約為7.9萬噸。
綜上所述,2013年全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為8.2萬噸,進口量7.9萬噸左右,因此2013年國內多晶硅供應量約為16.1萬噸。
3.2全年國內多晶硅消費量
國內光伏產業在經歷了嚴酷寒冬之后,在國內政策的持續利好和新興市場快速興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動下,目前回暖跡象明顯。國內一線企業甚至還出現了主流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產能利用率超80%,有的已經滿產。據統計,目前國內市場排名前13位的組件廠商的國內出貨比率已超過70%,海外出口額超過65%。由于需求量高,部分企業訂單已經排至年底,個別企業已鎖定2014年一季度的訂單。很多組件廠11月和12月份的訂單已明顯出現產能缺口。業內人士預測,在四季度電站搶裝潮帶動之下,眾多大型組件商滿負荷生產,甚至部分出現產能缺口,供給不足,組件銷售異常火爆。2013年中國晶硅電池產量為26.2GW,同比增加4.8%,其中電池片出口達到17.2GW以上,占比達65.6%,而國內光伏安裝量為9GW,同比增加80%。
2013年全年多晶硅出口量為0.4萬噸,又由全年多晶硅電池片產量為26.2GW得出消耗多晶硅約15.7萬噸,因此,2013年上半年多晶硅總消費量約16.1萬噸。
3.32013年國內多晶硅供需情況及2014年預測
2013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為8.2萬噸,估計進口多晶硅量約為7.9萬噸,總供應量為16.1萬噸,而全年多晶硅消費量為16.1萬噸,因此2013年國內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預期受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雙反”影響,對我國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歐洲市場需求量將有所減緩,而中國市場及亞太市場的需求將呈現增長態勢,需求將從歐洲市場逐步轉移,另一方面,我國一系列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首先是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市場啟動、產業規范、貿易糾紛和配套環境等方面做了相應表述,將“十二五”裝機規劃由原定的20GW提高至35GW。其次是“國發24號文”的9個配套文件相繼發布,包括財政部發電量補貼和資金撥付管理辦法、發改委《分布式發電管理暫行辦法》、發改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工信部《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兼并重組實施意見等相繼出臺實施,產業發展環境逐步好轉。此外,金融機構如銀監會、國開行等也在積極與行業主管部門合作,根據“國發24號文”精神出臺金融扶持政策。而備受關注的中歐光伏貿易爭端也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通過“限量、限價”方式達成和解,也為后續貿易糾紛的應對提供借鑒。在政策扶持使光伏市場逐漸向內轉移的利好因素作用下,未來國內光伏市場需求將有所突破,2014年市場需求將大幅增長,預期2014年國內晶硅電池的產量為28GW,出口的份額將在17GW左右,更多的電池片將用于國內及亞太市場。同時受我國對美、韓多晶硅“雙反”初裁利好因素影響,國內經過技改擴產成本下降后的多晶硅企業紛紛復產,預計2014國內多晶硅的產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4年全年多晶硅產量約為9.8萬噸,而進口多晶硅將下滑至7萬噸。因此總供應量在16.8萬噸左右。
從國內多晶硅供需關系可以看出,2013年全年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2014年我國光伏產業總體發展情況向好,產業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國內光伏市場規模化啟動,但由于閑置產能的復產,產業將面臨階段性結構矛盾以及市場供需壓力,再加之外部貿易的不確定性,因此,2014年國內多晶硅行業形勢仍不容樂觀。
4.市場熱點問題分析和解讀
4.1進口多晶硅低價繼續傾銷轉口臺灣新招規避“雙反”
2013年11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7914噸,環比大幅增加48.5%,為全年次高點;多晶硅進口均價微幅上漲至18.62美元/千克,環比增幅為1.9%,同比下滑8.7%。同時,11月份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為2295噸,在總進口量中占比僅為29%,加工貿易等方式進口量為5619噸,環比增加39.1%,在總進口量中占比仍高達71%。值得業內關注的是,國外規避“雙反”又出新招——11月份轉口臺灣多晶硅達792噸,環比增加27.1%,占總進口量的10.0%。直接導致11月份多晶硅進口量驟增的主要原因是規避“雙反”的舊途徑——加工貿易進口尚且未得到抑制,如今新招——“轉口臺灣”又添新傷。從1-11月進口多晶硅情況看,累計進口量達72104噸,同比減少5.1%;多晶硅進口均價降至18.71美元/千克,同比下滑27.4%。有部分高價長單支撐的進口多晶硅價格尚且低于全球一類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國內純粹以現貨交易的價格則更低,國內多晶硅企業繼續承受巨大壓力,與“雙反”之前相比并無改善。
值得業內關注的有:第一,加工貿易成為自美韓甚至是德國的進口主要方式。以11月份為例,加工貿易進口多晶硅量占總進口量的71%,其中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仍占全部進口方式的45%,接近一半的進口來自進料加工。由于進料加工貿易的收益大于來料加工等方式,故企業更傾向于通過進料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分國別來看,自美國進口多晶硅中,按加工貿易方式占比高達98%,幾乎全部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自韓國的加工貿易方式占比也達71%,而且還有繼續增長的趨勢。國外以遠低于成本的價格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到我國,同時規避“雙反”征稅,這已經對國內多晶硅企業造成嚴重沖擊,因此,將多晶硅列為加工類禁止項目迫在眉睫。
第二,第三國(地區)轉口貿易規避“雙反”。11月份從臺灣進口多晶硅量增至792噸高位,占總進口量的10.0%,即月進口多晶硅中有十分之一是來自臺灣轉口,國外多晶硅廠商將多晶硅出售到臺灣再轉口出售到中國,自臺灣轉口貿易已然成為繼加工貿易之后又一規避“雙反”的強有力的措施,如不及時加以遏制,未來臺灣轉口貿易規避“雙反”將更加猖獗,“雙反”的其他漏洞也將逐一顯現,因此迫在眉睫的是積極采取方式將漏洞逐一排除,才能有效遏制國外低價傾銷。
4.2多晶硅“雙反”初裁出臺漏洞逐一顯現
2013年7月18日商務部發布年度第48號公告,決定自2013年7月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證金臨時反傾銷措施。其中自美國進口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53.3%至57%,自韓國進口的傾銷幅度為2.4%至48.7%。進口經營者在進口上述來源的被調查產品時,應依據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傾銷幅度向中國海關提交相應的保證金。對美韓兩國多晶硅反傾銷初裁出臺對我國多晶硅行業無疑是雪中送炭,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維護光伏產業長遠健康發展的堅定決心,國內多晶硅企業也受此利好因素鼓舞積極復產,多晶硅價格也有所回升,國內多晶硅產業面臨的生產危機似有緩解。
但因我國多晶硅“雙反”案公告中對于在中國市場份額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些多晶硅廠商的征稅力度嚴重偏弱甚至并未提及,隨著“雙反”初裁之日漸遠,“雙反”漏洞也逐一顯現,主要表現為:
第一,對韓國征稅過低。此次初裁中韓國稅率較低,特別是韓國OCI公司的反傾銷稅率僅為2.4%。我國自韓國進口的多晶硅產品中,OCI公司占到了90%。OCI公司在2007年開始投產,2008年產能僅有兩千多噸,而2012年產能就已經接近六萬噸。由于韓國本土并沒有下游產業,為了搶奪中國市場,OCI公司一直采取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價格戰略。調查期內,進口自韓國的多晶硅占據全國總進口量的比例超過了30%。過低的稅率不但無法阻止韓國企業向我國傾銷多晶硅產品,反而促使原產自韓國的多晶硅進口量快速增長。
第二,加工貿易、轉口臺灣等進口方式規避“雙反”征稅。2013年11月份加工貿易等方式進口量為5619噸,環比增加39.1%,在總進口量中占比仍高達71%。11月份從臺灣進口多晶硅量增至792噸高位,占總進口量的10.0%,10月份占比甚至達到11.7%,在“雙反”調查之前,加工貿易及轉口貿易比例分別維持在50%以及4%的比例,正是受反傾銷措施的影響,進口多晶硅才大規模采用加工貿易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可以預見,隨著“雙反”程序的推進和終裁的頒布,這些比例還將繼續增長,未來對國內多晶硅企業造成的沖擊將不堪設想。
第三,自歐盟進口多晶硅有恃無恐。2013年1-11月累計從德國進口多晶硅量為23162噸,占累計總進口量的32.1%,為2013年截止11月累計進口量最高的國家。主要原因則是7月份反傾銷初裁中并未提及對歐盟的制裁,給德國加大傾銷提供了契機。因此,迫在眉睫的是,積極采取措施將“雙反”漏洞逐一排除,以鞏固來之不易的貿易救濟效果,挽救困境中的國內多晶硅產業。
4.3中歐光伏案成功“軟著陸”
2012年8月31日,歐盟向中國駐歐盟使團發出照會,確認將對中國企業出口到歐洲的太陽能電池及其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
中歐光伏產業之爭,是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重大利益博弈。數據顯示,2011年,歐洲光伏市場規模為51.8吉瓦,占全球光伏市場的74%。2011年中國輸歐光伏產品210億歐元,出口量占中國光伏總產量的七成,占歐盟六成以上的市場份額,涉及中國上千家企業的生存和40多萬人就業。很顯然這是一場誰都“輸不起的戰役”。
中國政府堅持“談判解決糾紛,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立場,從各個層面做歐方工作,促使歐方認識到“斗則兩敗,合則雙贏”。在關鍵時刻,李克強總理做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工作。李克強總理強調,此案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中歐企業的利益,還可能引發貿易戰。貿易戰沒有贏家,希望中歐雙方從大局出發,通過談判磋商解決貿易爭端。如果歐方執意采取制裁性措施,中方必然要進行反制。
這些工作促使歐方深刻認識到,光伏產業雖然很重要,但還有比光伏產業更重要的。在全球一體化浪潮中,中歐誰也離不開誰,如果因為光伏爭端而令雙方陷入貿易戰,那么失去的將遠遠超過得到的。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搭乘中國發展快車是維持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選項。
在戰術上,中方充分利用歐盟貿易救助機制及中歐光伏產業相互依存度高的特點,結合關鍵時間節點,巧為運籌機構與成員國、成員國之間以及業界內部的利益矛盾,多管齊下做工作。
在談判過程中,中方反制措施有的放矢、高舉輕放。對法等國家葡萄酒展開反傾銷調查,對德多晶硅暫緩調查,一打一拉,起到“敲山震虎”作用,為我國談判贏得關鍵籌碼,促使歐方內部出現嚴重分化,被迫尋求與我盡快達成協議。
2013年7月27日,經過一年多艱苦斗爭,中歐光伏貿易戰終于落下帷幕。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宣布,經過談判,中國與歐盟就光伏貿易爭端已達成“友好”解決方案。歐方在光伏案中戰術上的“以攻為守”,不得不讓位于戰略上的“斗而不破”。這標志著雙方通過談判協商,
以雙贏方式妥善解決了這個全球最大的貿易救濟案。
光伏案的“軟著陸”不僅有效遏制了歐盟保護主義的發展勢頭,維護了我國企業的切身利益,為國內產業調整贏得了寶貴時間,同時也向世界傳遞了中歐兩大經濟體有能力管
控好分歧,走合作共贏之路的積極信息,為解決全球貿易爭端提供了樣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