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立國芻議
最近偶從一篇文章中讀到日本“電子立國”這一說詞,直觸眼球,盡管筆者在電子界混了幾十年,退休后蟄居斗室,獨學無友,孤陋寡聞,未曾一見,乃大感興趣,在網上搜索一番。見到了由相田洋編寫的《電子立國 日本の自敘伝》(《電子立國 日本自述》)一書,該書內容曾在日本NHK綜合頻道1991年l~9月間播放,次年曾獲文部大臣藝術獎,并由日本放送出版協會于1998年出版,只有原文書出售,并無中文譯本。顧及耗時費錢,未思購書,但從其所提供的部分目錄倒也可以猜到點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講的是什么樣的事? 它從“新石器代――半導體產業-晶體管誕生”談起,日本引進開發,并歷經“電子計算器”等等商戰,最終成長為引以為傲的“世界(電子)技術大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15116.htm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失敗的廢墟上重建,大體上走的就是從“貿易立國”成功轉向“技術立國”的道路。仔細觀察日本“技術立國”之道,即根據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通過自身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輕型化,提高能源利用率,淘汰低附加價值(如紡織)、高能耗(如鋼鐵)等產業,在“產業立國”(工業化)的過程中不斷推演發展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依次從紡織、鋼鐵,轉型升級為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的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是日本“產業立國”路線下培育出來的兩大支柱產業,當然后者尤令日本人感到驕傲,故有“電子立國”之說法。
日本汽車業在豐田汽車公司的帶領下,乘時運籌,借助創新管理等等方式以價廉物美、體小節油等優勢于上世紀60年代打入“建在輪子上的國家”――美國,到90年代初,年產量超過400萬輛,僅次于美國通用汽車公司,2007年更超過通用而躍居世界第一。公司自豪地打出的廣告――“有路必有豐田車”廣為人知,深入人心;現在所見廣告“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筆者以為是針對中國市場、迎合中國文化損益而成的。汽車業是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在美、日、德、法等工業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都曾占有主導地位。據報道,因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8~2009年世界汽車產量應聲下落,后在亞洲產量迅速增長的有力推動下,2010年強勢反彈,增長逾21%,達到7400萬輛,創歷史新高,其中亞洲地區更勁增22%,達3650萬輛,幾占世界之半。展望未來,發達國家汽車市場已經飽和,主要要看新興市場的發展如何? 回觀汽車業的發祥地美國,曾經顯赫多少年的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最大的通用汽車公司于2009年一度申請破產,第三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被來回收購,唯福特稍好,但也遭遇嚴重挑戰,不得不一再重組瘦身。輿論指出:“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還有救嗎?”“政府不應該施予援助,寧可讓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破產”!反正號稱美國汽車城的底特律由于依賴單一的汽車產業、管理不力、稅收下降等原因而于2013年末正式破產!受歐債危機影響,消費需求萎縮,歐洲汽車市場同樣陷入疲軟,各大汽車公司相繼慘遭滑鐵盧,前年汽車銷量創下17年來最低水平,各大公司紛紛采取補救措施,裁減員工、關閉工廠等以節約成本,求急圖存。據最新報道,歐洲正在回頭發展自行車,目前汽車年產1200萬輛,自行車倒有1900萬輛,且荷蘭已建有自行車高速公路。由于日元貶值有利于出口,車企受益,2012年業績反普遍好于預期,豐田、本田利潤大增,馬自達成功扭虧為盈,當然也有像三菱汽車公司這樣“失去的10年”之殤。無論如何,日本提的是“電子立國”而非“汽車立國”,明確表達了日本對這兩種工業的不同看法。更可一提的是2013年11月11日出刊的《日經電子》還出了以“半導體技術人員改行之時”為名的專題,對這些“電子立國有功人員”的處境深表惋惜 。看來,世界汽車工業正在淡出朝陽產業,亟需重新訴招,著力轉向節能減排新能源等新型汽車,再赴征程。
反觀與汽車工業成鮮明對照的美國電子工業,盡管遭遇日、韓的相繼挑戰,但至今依然領導世界,永不言敗。作為電子工業基礎的集成電路牢牢控制在美國之手,自1991年迄今20多年英特爾一直穏坐龍頭老大地位,不可振撼,市調公司IC Insights最新報告,預估英特爾2013年營收可達483億美元,雖比上年微降,可仍獨占世界20大半導體公司總營收的21%,比僅次于它的世界老二――韓國三星公司還有近150億美元的巨大差距。在20大公司中美國有9家之多,幾占半壁江山。
自1958年發明集成電路至今55年以來,集成電路產品從小規模集成電路(SSI)到今天的特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從傳統的板上系統(System-on-board)發展到了片上系統(System-on-a-chip),應用不斷發展壯大,電子計算器,音視頻設備,特別是PC、CD、DVD、導航系統、數碼相機等系列產品開辟了應用新時代,進入網絡時代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更風靡世界,改變了人類的工作、生活方式,正迎接云計算時代的到來! 世界集成電路產業已成長到3000億美元的規模,約占電子工業的20%,集成電路向被稱為“產業之油”、“農業之米”,而今更提升到了“科學技術進步之基石”的高度。美國相繼發明了晶體管和集成電路,一貫依靠軍事應用拉動需求,而日本則利用美國技術,開發出了大規模生產技術,通過收音機、電視機、計算器等日用電子產品商海揚威,熱銷世界,大獲成功,號稱“消費電子王國”,上世紀80年代,依靠DRAM的開發和生產,集成電路規模一舉超過美國,并放出豪言:日本一天不生產集成電路,美國導彈便飛不上天!“美國設計,日本生產”,日本電子工業發展達于頂峰,堪稱黃金時代!此后,美國PC興起,建立了所謂“Wintel”王朝,日本沒有能迅速跟上,少有作為,電子工業不得不踉蹌前行,腳下艱難,正重新思悟,再求突破!
電子化、電子時代、電子立國中的“化”是變化之意,代表發展趨勢;“時代”據《現代漢語詞典》則是“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某個時期”;“立國”的“立”,最基本之意是“站立”,也有“建立”、“生存”等之意,“立國”英譯為:“found a state”,“build up a nation”,“電子立國”則應是“Electronics is the base on which to build up the nation.”即“電子產業是建立國家的基礎”。由此觀之,“立國”比起“時代”和“化”來,其在意義或重要性上無疑更高出一等。筆者以為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電子立國”并大肆宣傳,是要喚起民眾對日本二戰后建設電子工業一段輝煌歷史的自豪和自得,對其后電子工業“失去10年”甚至“失去20年”反思的無奈和糾結,其意當在振奮人心,再鑄輝煌!日本提“電子立國”依然是企望把日本國建立在以電子工業為基礎之上,把電子工業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以前“鋼鐵即國家”,而今“電子即國家”,電子工業與國家共命運,電子工業的興衰隆敗也就是國家的興衰隆敗。鑒古知今,從世界看中國,洋為中用,振興中華,“復興中國夢”確確實實也離不開電子工業,發力“電子立國”乃順理成章,勢所必然,未可等閑視之!
從經濟的角度觀察人類歷史的發展,大體經歷了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兩大時代,或可劃歸為農業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三化時代(表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