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聲發射的傳輸線模型
為了深入探討OAE產生的機理與性質,可以把描述聲波在耳內傳播物理過程的微分方程式,通過機電對比,轉換成電路方程,從而構成電路模型。 圖1 是我們參考文獻后,按此原則建立的以傳輸線形式表現的全耳聽覺模型。 它是一個同態(Homomorphic)模型,每一部分都有相應的生理解釋。關于它的導出和詳細討論可以參考我們發表在生物物理學報上的文獻,這里不再贅述。 只把主要部分說明如下:
模型由耳道、中耳及內耳耳蝸三部分組成。其中耳道視為均勻傳輸線;中耳則除傳輸外還要反映它對3KHZ左右振動表現出的陷波作用。 另外,用理想變壓器來反映由鼓膜經聽骨鏈到卵圓窗對聲壓的放大作用。內耳主要反映耳蝸及其內基底膜對機械振動的頻率分析作用,因此用不均勻傳輸線來表示,即:把一組諧振頻率不同的串聯諧振支路經耦合電感Ls 串級起來。每一節代表一段耳蝸(模型中取為128段) 。 各支路的諧振頻率雖然不同,但品質因數Q卻是恒定的。 圖上各Lsn 反映第? 段耳蝸液的慣性, Ln 、Cn 和Rn 則分別反映第? 段基底膜的質量、彈性和阻力。 在各支路內引入受控源Vn (t)來反映聲發射。它在生理上起源于基底膜上外纖毛細胞的機械振動。 表1列出模型中各參數的含義及主要內在聯系。
圖1 全耳傳輸線模型
表1 模型各參數的含義及有關說明(耳蝸部分)
受控源Vn (t) 的表示式略加修改如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