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還在"實習期"?中國要幫它們提前"轉正"
3月31日消息,在開發真正實用的人形機器人的競賽中,中國和美國正在激烈角逐,誰能在這場競賽中獲勝,將可能在無數產業中占據巨大優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503/468831.htm過去幾周,中國機器人企業優必選的工程師們聚集在某豪華電動車品牌工廠,測試一項被國家領導層視為中美競爭關鍵的技術。這些工程師正在訓練人形機器人分揀汽車零部件和搬運零件箱。雖然這些任務看起來平凡,但其背后的技術卻極為復雜。
據該公司稱,這些AI驅動的人形機器人能與其他機器人協作,自主尋找解決方案,并在過程中持續優化。專家認為中美是唯二處于智能人形機器人前沿的國家,率先造出實用人形機器人的國家將主導數不清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3月的一個會議上表示:“機器人時代已至!各位務必注意,這極可能成為所有產業中規模最龐大的領域。”
人形機器人一直是科幻作品中的一個長期設想,然而其實際應用進展緩慢。過去,以棉花糖般圓潤造型著稱的本田ASIMO機器人因頻繁在上下樓梯時摔倒而成為笑柄,最終該項目于2018年終止。相比之下,更實用的機械臂已在流水線上工作數十年,雖能精準執行編程任務,卻無法靈活應變。
如今,新一代人形機器人制造商試圖通過結合機器人工程、超強計算芯片與類似ChatGPT的AI算法,實現進化式飛躍——這種技術被稱為“具身AI”。
當前人形機器人仍顯笨拙,作為人類同事存在安全隱患。但支持者認為,它們終將革新從采礦到養老護理甚至戰爭的各個領域。憑借功能完備的眼耳手足,它們將無縫融入人類環境。
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市自動化推進協會的主席杰夫·伯恩斯坦(Jeff Burnstein)表示:“無需改造工廠、倉庫或家庭來適配人形機器人——這就是未來的技術承諾。”
人形機器人舞者與馬拉松選手的虛實狂想
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要在2027年前實現人形機器人全球領導地位。具身AI被納入萬億元國家創投基金優先項,正吸引大量民間資本涌入。
這似曾相識:中國企業借政府補貼和政策東風,已在電動車、船舶、太陽能板領域占據全球主導。伯恩斯坦表示:“中國有最多人形機器人開發企業,政府支持力度也遠超他國,現階段確實占優。”
盡管如此,美國仍在半導體、軟件及精密部件領域占優。如同其他AI領域,英偉達壟斷人形機器人“大腦”所需的高端芯片。行業專家稱,中國在仿生機械手技術上仍落后美國
然而,美國部分議員以國家安全為由,正推動白宮封殺中國產人形機器人,并收緊中國制造商獲取美系技術的渠道。
今年2月,宇樹科技創始人獲邀參加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此前數周,該公司人形機器人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與真人演員共舞紅綢,向數億觀眾獻技。更吸睛的是,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計劃四月增設全球首個機器人半馬組別。
然而,盡管宣傳充滿吸引力,現實卻更加復雜。據宇樹科技的工程師透露,機器人為了能夠參與春晚的表演,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訓練,但要持續進行長時間的表演,這些機器人不僅容易失去平衡,電量也會迅速耗盡。幸運的是,節目時長只有幾分鐘。
同樣,賽事方允許更換電池甚至整機——但需罰時10分鐘。目前,這些人形機器人的單次續航時間通常不超過兩小時,且其身體結構還不足以支撐完整的比賽。
在2024年10月的特斯拉發布會上,該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參與了舞蹈、調酒和分發禮品等活動,但實際上這些操作都是由人類遠程操控的。項目負責人米蘭·科瓦奇(Milan Kovac)在社交媒體上坦承,這場展示的目的是“對未來圖景的展示性演繹”。
讓機器行走搬運的AI模型,比生成莎士比亞論文的聊天機器人復雜得多。物理AI難以依賴網絡抓取的圖文數據,必須通過三維物理數據理解現實法則——而這些數據大多需從頭構建。
這正是中國優勢所在:無數工廠為人形機器人提供實操數據場,讓它們在作業中認知物理世界。
中國機器人初創企業云深處的銷售總監程宇航指出:“中國能快速突破,關鍵在于將研發與實際場景深度綁定,在真實應用中高速迭代——這是美國做不到的。”
優必選的“在崗學習”
優必選公司正與吉利等頭部車企合作,訓練人形機器人分揀搬運汽車零件。在浙江某工廠,機器人正協助吉利生產極氪品牌高端電動車。
優必選表示,機器人通過實際工作能夠比在實驗室中學習更快,如同在法國沉浸一學期的高中生法語突飛猛進,現實環境給機器人拋出了實驗室無法復現的難題——例如應對零件箱重心偏移。據優必選的負責人表示:“實驗室需一個月解決的問題,真實環境可能僅需數日。”
據優必選透露,兩臺機器人協作裝車需12秒,人工僅3秒。但機器人有望提速且可全天候作業。極氪稱測試僅在非生產區進行,技術尚處早期。
與此同時,許多美國的人形機器人制造商也在進行工業場景實驗。例如,亞馬遜支持的初創公司Agility Robotics自2023年起便在亞馬遜倉庫中測試人形機器人搬運包裹的能力。今年2月,加州森尼韋爾的Figure發布視頻:兩臺機器人協作識別物品并整理冰箱。
美銀分析師李明軒(音譯)指出,中國制造優勢或使本土機器人成本低于海外一半。參照占全球70%產量的電動車產業,人形機器人或成中國新增長極。
優必選Walker S系統(含軟件)當前成本數十萬美元。據公司相關人士稱,計劃今年向富士康等客戶交付500-1000臺,2027年目標超1萬臺——中國以外鮮有企業開售AI人形機器人。
業內人士預計競爭將持續數十年,因機器人需適應家庭等復雜環境,這才可能實現最終的突破。吉利創始人李書福表示:“機器人取代人類前需漫長進化,尤需攻克手腦協同難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