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在美豪擲千億也難逃關稅?特朗普再舉大棒
3月5日消息,全球最大先進計算機芯片生產商臺積電宣布,將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建設五座新工廠。但特朗普政府仍在考慮對臺灣地區生產的芯片加征關稅,甚至可能高達100%。專家指出,實施此類關稅將面臨巨大的執行難度,且未必能顯著提升美國的半導體制造能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503/467689.htm臺積電于周一宣布,計劃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設五座芯片制造工廠。臺積電首席執行官魏哲家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一同在白宮宣布了這一消息。特朗普將芯片生產視為“經濟安全問題”,并表示:“通過在這里建廠,他(魏哲家)無需支付關稅。”
然而據知情人士透露,這項投資協議并未終結特朗普政府內部的相關討論——仍在考慮是否針對臺積電及其他臺灣芯片制造商加征100%的關稅。一個可能的方案不僅對臺灣芯片本身征收進口關稅,還可能對包含這些芯片的電子設備(如蘋果iPhone)征稅。
白宮和美國商務部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臺積電也拒絕發表評論。今年1月,特朗普曾對眾議院共和黨議員表示,將在“不久的將來對國外生產的計算機芯片加征關稅”,以便于“將這些關鍵商品的生產帶回美國。”
特朗普政府考慮的廣泛芯片關稅政策在歷史上從未實施過,且半導體供應鏈的獨特運作方式引發對其政策有效性的嚴重質疑。提高關稅可能會增加許多國家科技公司的成本,并導致一系列終端產品對美國消費者來說更加昂貴。
塔夫茨大學歷史教授、《芯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表示:“臺積電可能會少賺一些錢,芯片設計公司也可能少賺一些,而最終銷售包含這些芯片的產品的公司可能會發現,其利潤率受到擠壓。”
專家還指出,實施此類關稅對美國政府而言將是極其困難、甚至可能無法完成的艱巨任務。半導體行業的分布極為廣泛且高度全球化,企業可能會采取多種規避措施。米勒表示:“我預計整個行業,尤其是那些使用芯片的公司,會強烈反對這些關稅措施。”
臺積電于周一宣布,計劃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設五座芯片制造工廠。臺積電首席執行官魏哲家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一同在白宮宣布了這一消息。特朗普將芯片生產視為“經濟安全問題”,并表示:“通過在這里生產,他們(臺積電)無需支付關稅。”
然而,據知情人士透露,盡管雙方達成了上述協議,特朗普政府內部依然在討論是否針對臺積電及其他臺灣芯片制造商加征100%的關稅。一個可能的方案不僅對臺灣芯片本身征收進口關稅,還可能對包含這些芯片的電子設備(如蘋果iPhone)征稅。
白宮和美國商務部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臺積電也拒絕發表評論。今年1月,特朗普曾對眾議院共和黨議員表示,政府將在“不久的將來對國外生產的計算機芯片加征關稅”,以便于“將這些關鍵商品的生產帶回美國。”
然而,特朗普政府考慮的廣泛芯片關稅政策在歷史上從未實施過,且半導體供應鏈的特殊性使得這些措施的效果受到質疑。提高關稅可能會增加許多國家科技公司的成本,并導致一系列終端產品對美國消費者來說更加昂貴。
塔夫茨大學歷史教授、《芯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表示:“臺積電可能會少賺一些錢,設計芯片的無晶圓廠公司也可能少賺一些,而最終銷售包含這些芯片的產品的公司可能會發現,其利潤率受到擠壓。”
專家還指出,實施此類關稅對美國政府而言將是極其困難、甚至可能無法完成的艱巨任務。半導體行業的分布極為廣泛且高度全球化,企業可能會采取多種規避措施。米勒表示:“我預計整個行業,尤其是那些使用芯片的公司,會強烈反對這些關稅措施。”
獨一無二的供應鏈困局
無論關稅有多高,美國對臺灣地區芯片進口加征關稅可能不會產生顯著影響,也不太可能像特朗普所希望的那樣大幅提升美國的制造能力,這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臺積電芯片通常不會以獨立組件形式進入美國,因此直接征稅非常困難。例如,當臺積電為蘋果生產iPhone芯片時,這些智能手機通常在中國或印度的工廠組裝。最終這些產品進入美國海關時,它們被視為來自這兩個國家的電子設備,而非臺灣地區生產的芯片。
其次,只有當在美國生產芯片比在其他地方更便宜時,關稅才可能促使外國公司將生產轉移至美國。然而,由于美國的勞動力成本較高且缺乏成熟的半導體供應鏈,將制造業遷往美國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且無法保證這些美國工廠能夠盈利。在美國加征關稅的壓力下,臺積電等臺灣公司可能更傾向于將生產轉移至第三國(如東南亞或墨西哥),以規避關稅。
特朗普政府可能會選擇將關稅擴大至所有國家,從而使得在美國生產成為唯一可行的選擇。或者,美國政府可能會對任何包含臺灣芯片的終端產品征收關稅。
后一種方案將徹底擾亂半導體產業生態。舉例來說,一部智能手機可能包含數十種芯片,負責不同的功能;一輛汽車中則可能包含成千上萬個芯片。弄清楚哪些芯片來自臺灣、這些組件應征收多少關稅,以及尋找替代產品的難度,將對終端產品公司帶來巨大負擔。
半導體公司可能尚未為此類情況做好準備,尤其是因為他們的產品在過去大多免于關稅。一位臺灣半導體行業的專家在公開評論中表示:“全球半導體行業從未經歷過類似的芯片關稅。理論上這是可能的,但在實踐中幾乎不可能實施。”
這一政策將迫使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向其所有供應商詢問其使用的多種芯片的成本,以確定應申報的關稅金額。專家指出:“申報后,海關如何檢查?如果我隨便填一個數字,海關怎么知道?”
拜登政府此前曾討論過對中國芯片制造商征收組件關稅,以削弱其半導體行業并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但反對這一想法的主要論點是,實施起來在物流上非常困難。米勒表示,這次華盛頓方面確實在考慮征收組件關稅,但對臺灣芯片進口實施關稅將更具挑戰性,因為臺灣芯片在全球范圍內扮演著比中國芯片更廣泛、更重要的角色。
最大輸家
由于臺積電在行業中無與倫比的地位,該公司受到關稅的影響可能會比其他公司更小。臺積電目前生產全球約90%的最先進芯片,其生產線已滿負荷運轉。如果特朗普提高關稅并迫使臺積電提高價格,臺積電可能會失去一些訂單,但專家表示這并不是大問題。
不過,臺積電的客戶很難迅速找到替代方案。盡管三星和英特爾等公司在高端芯片制造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突破,但將成熟的生產流程從臺積電工廠轉移出去既耗時又昂貴且充滿風險。因此,像蘋果和英偉達這樣的美國公司可能會繼續為臺積電的產品買單,并最終將更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但其他較小的臺灣公司,如從事芯片設計、制造、封裝、設備組裝等相關領域的公司,可能更難將成本轉嫁給客戶,因此更容易受到關稅的沖擊。
臺灣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員兼主任劉瑞芬(音譯)表示,關稅所期望實現的目標與實際受到影響的公司之間存在嚴重錯配。她指出:“美國希望臺積電在美國投資制造,但它對其他臺灣公司并不感興趣。然而這些公司會感受到連鎖反應。”
臺積電的考量
特朗普總統多次將關稅威脅作為談判策略,尤其是在涉及臺積電的討論中。
臺積電周一宣布的消息表明,該公司不能忽視特朗普政府的壓力。臺灣半導體行業專家表示:“臺積電的大部分客戶是美國公司,而美國政府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政府,且核心的半導體技術大多來自美國。”
臺積電的1000億美元投資并非完全出乎預料,該公司此前已經在亞利桑那州開設了一座工廠,并于去年開始生產。
報道稱,臺積電還可能與英特爾形成合作關系,幫助復興這家陷入困境的美國芯片巨頭。專家認為,如果臺積電能夠讓蘋果、英偉達、AMD和高通等美國客戶也參與投資,那么臺積電能夠在不花太多錢的情況下,獲得對美國制造的更大控制力。臺積電在歐洲和日本的合資企業就是這種合作模式的例子,臺積電在當地制造廠持股超過70%。
然而,劉瑞芬表示,臺積電與英特爾的合作也面臨諸多挑戰。臺積電需要關注保護其商業機密,防止英特爾成為未來的競爭對手,同時避免與臺積電已建立合作關系的芯片設計廠商產生矛盾。目前,臺積電顯然需要在特朗普政府的復雜局勢中找到最佳應對策略,同時保護自身利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