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儀器:打造更加人性化的車載娛樂系統
近幾年,隨著汽車電氣化和智能化的影響,智能座艙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關鍵階段,多維度亮點頻現。從市場規模來看,全球市場前景廣闊,預計到2026年規模將達440億美元;中國市場更是增長迅猛,2023年規模為1300億元,2024年升至1528億元,預估2026年有望突破至2127億元,5年復合增長率超17%。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501/466388.htm技術層面革新不斷,AI大模型嶄露頭角,跨域融合成為趨勢,智能座艙依托前沿中央計算框架整合多種先進技術,多屏化與大屏化也愈發顯著。市場競爭態勢激烈,傳統汽車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商與新興科技公司同臺競技。同時,供應鏈結構發生變化,趨于扁平化,傳統Tier1地位受沖擊,tier0.5級供應商涌現。
在這樣的背景下,TI推出了一系列令人驚艷的汽車領域產品。
更智能的雷達傳感器
首先要提到的是支持邊緣AI的雷達傳感器——AWRL6844毫米波雷達傳感器,通過運行邊緣AI算法的單個芯片,它能夠支持用于座椅安全帶提醒系統的占用檢測、車內兒童檢測和入侵檢測等三種車內檢測應用。
它集成了四個發送器和四個接收器,提供高分辨率的檢測數據,成本經過優化,非常適合OEM使用。采集的數據輸入到應用特定的AI驅動算法中,這些算法在可定制的片上硬件加速器和DSP上運行,從而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并加快數據處理速度。例如,在檢測模式下,AWRL6844的邊緣AI可以利用數據檢測出是否有生命體征。此外,AWRL6844的邊緣AI算法可自動區分車上噪聲、運動干擾和生命體征發出的聲音,實現物體分類。這樣一來,車上的誤報減少,駕駛員得以更安心地駕駛。
在行駛過程中,該傳感器能夠以98%的準確率檢測和定位車內乘員,支持座椅安全帶提醒功能。停車后,它使用神經網絡技術監控車內是否有無人看管的兒童,實時檢測到車內微小的動作,分類準確率超過90%,這有助于OEM滿足2025年歐洲新車安全評鑒協會的設計要求。當車輛停好時,它通過智能掃描技術適應不同環境,減少誤報。
這種高度集成的設計,減少了對多種傳感器技術的依賴,無需像以往那樣使用多個不同的傳感器來實現這些功能,從而降低了系統復雜性和成本。
更人性化的車載音頻
在國內,人們常將汽車視作除家和辦公場所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間”。而音頻技術,正被廣泛應用于提升人們在這一空間內的舒適度。在車輛上,諸多音頻技術已得到實際應用。沉浸式3D立體聲,為乘客帶來身臨其境的聽覺盛宴;語音交互功能,讓操作更加便捷高效;電動車主動噪聲消除技術,有效降低車內噪音,營造寧靜的駕乘環境。此外,像安全帶未系提醒這類與安全相關的功能,也離不開音頻技術的支持。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TI推出了AM275x-Q1MCU和AM62D-Q1處理器,將TI基于矢量的C7xDSP核心、Arm?核心、存儲器、音頻網絡和硬件安全模塊集成到一個符合功能安全要求的SoC中,減少了汽車音頻放大器系統所需的元件數量。C7x核心與矩陣乘法加速器結合,構成神經處理單元,用于處理傳統音頻算法和基于邊緣AI的音頻算法。這些汽車音頻SoC可擴展,設計人員可根據不同需求進行選擇,只需少量重新設計,無需大量投資。
TI的下一代C7xDSP核心的處理性能是其他音頻DSP的四倍以上,使音頻工程師能在單一處理器核心上同時處理更多音頻功能。
兩款芯片的共同點在于集成了C7000的內核,作為兩個系列化產品,提供不同的主頻、內核及內置內存配比,并包含A53或R5Arm內核以支持標準化開發。其片上存儲器最多可達10.75MB,滿足多數音頻應用需求,無需外置內存,單芯片即可滿足客戶設計。
隨著車載以太網的發展,該產品支持基于以太網AVB技術的音頻數據傳輸。此外,還配備了神經網絡NPU加速器,允許客戶運行自定義AI算法。在安全方面,該產品集成了HSM安全模塊,包括安全啟動和各類加密算法,并支持功能安全特性。隨著音效和音頻在車上的應用增多,它能幫助車廠實現空間音頻和本地音頻分區,滿足駕駛員和乘客的不同需求。
同時,AM275x-Q1MCU和AM62D-Q1處理器可以幫助有源噪聲消除,這對于減輕電動車重量、延長續航里程至關重要。傳統消音方法會增加車輛重量,而主動降噪技術則無需額外重量。
為了進一步優化汽車音頻設計,TI的TAS6754-Q1音頻放大器采用創新的1L調制技術,實現出色的音頻性能和低功耗,且相比現有的D類放大器,所需電感數量減少了一半。TAS67xx-Q1系列器件還集成了OEM所需的實時負載診斷功能,幫助工程師簡化設計、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時保證音頻質量不受影響。
德州儀器車載娛樂系統總經理盧璟女士表示:“我們致力于通過半導體技術讓電子產品更經濟實用,讓世界更美好。TI推出的車載領域新產品,能夠幫助客戶在不同級別的車上打造出色、絲滑的駕乘體驗?!蔽覀兤诖磥碥囕d娛樂能夠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