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前7個月汽車出口增長118.5%,集成電路進口減少16.8%
據海關總署消息,今年前 7 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 23.55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 0.4%。其中,出口 13.47 萬億元,增長 1.5%;進口 10.08 萬億元,下降 1.1%;貿易順差 3.39 萬億元,擴大 10.3%。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308/449465.htm前 7 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 7.83 萬億元,增長 4.4%,占出口總值的 58.1%。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 7351.5 億元,下降 19.8%;手機 4623.6 億元,下降 6.5%;汽車 3837.3 億元,增長 118.5%。
同期,進口機電產品 3.53 萬億元,下降 10.6%。其中,集成電路 2701.7 億個,減少 16.8%,價值 1.32 萬億元,下降 16.2%;汽車 41.2 萬輛,減少 20.1%,價值 1763.1 億元,下降 16%。
此前海關公布了 2023 年 6 月份的進出口數據。其中芯片方面的數據,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數據顯示,6 月中國進口集成電路數量 413 億顆,環比增長 4.3%,同比下降 19.0%。而累計 2023 年 1~6 月,中國進口的集成電路數量為 2277 億顆,同比少進口了 516 億顆,同比下降了 18.5%,算下來就是同比去年,每天少進口芯片 2.9 億顆左右。
從金額方面來看,6 月份進口集成電路金額為 310 億美元,環比增長 17.4%,同比下降 17.0%。而累計 1-6 月份,進口集成電路的金額為 1630 億美元,同比少進口 333 億美元(約 2400 億元),同比下降 17.0%,算下來同比去年,每天少進口芯片的金額為 13.3 億元。
全球化下牽一發而動全身。在 2023 年,中國減少了這么多芯片的進口之后,芯片出口大國美國、韓國等,出口的芯片大幅度的減少。
拿韓國來舉例,上半年半導體出口僅為 439.3 億美元,同比下滑 36.8%,而韓國半導體中,對中國的出口下滑 36.5%,這就是中國芯片進口減少帶來的影響。韓國半導體出口中,減少最嚴重的是存儲芯片,上半年出口同比下滑 49.7%,第二是系統芯片,下滑 17.5%。
事實上,不僅僅是今年。2022 年全年的集成電路進口數量也是呈下降趨勢。
進入 2022 年后,由于美國對中國芯片的進口封鎖,中國芯片進口數量出現了大幅下滑,2022 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同比下降 15.3%,與前兩年強勁增長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從集成電路進出口數量看,2022 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數量總額 5384 億塊,同比下降 15.3%;出口數量總額 2734 億塊,同比下降 12%;貿易逆差 2650 億塊,同比下降 18.4%。近五年進口數量總額 25801 億塊,出口數量 12796 塊,貿易逆差 13004 億塊。中國進口芯片數量再度迎來下滑,而且下滑幅度還要超過 2022 年,半導體進口持續低迷。
貿易依賴的非對稱關系
貿易依賴是指在國際貿易中一國對另一國的影響程度,是影響一國對外風險承受能力和產業安全發展的重要因素。當貿易相互依賴的影響程度處于非平衡分布時,貿易雙方由此形成非對稱性貿易依賴關系。
新加坡、美國和歐盟近年來芯片出口貿易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不斷加大,日本、馬來西亞芯片出口貿易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呈倒 U 型,近年來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有所回升;菲律賓芯片出口對中國市場的貿易依賴程度趨于穩定且保持低水平。可見,中國逐漸成為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和歐盟等具有先進芯片制造技術或具備芯片生產線的國家和地區芯片出口的重要市場。
貿易依賴的非對稱關系對中國芯片進口貿易具有抑制作用,均衡的貿易依賴關系有利于國與國(地區)芯片貿易產生「雙贏」或「多贏」。但是,由貿易相互依賴的非對稱關系決定的相對權力優勢對中國芯片進口貿易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與貿易相互依賴非對稱關系的影響效果相反。在貿易相互依賴的非對稱關系中,中國對他國和地區芯片進口貿易依賴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權力優勢對芯片進口的促進作用,中國相對權力優勢可有效對沖由貿易摩擦帶來的不利影響。當貿易依賴、權力優勢和貿易摩擦相互疊加時,中國對他國和地區的芯片進口貿易依賴會弱化權力優勢對貿易摩擦的對沖作用,即當中國對他國和地區芯片進口貿易依賴越大時,權力優勢對貿易摩擦的對沖作用越弱,從而貿易相互依賴的非對稱關系對中國芯片進口的不利影響進一步凸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