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國際視野 > 市場分析 > Marvell撤離的偶然與必然

Marvell撤離的偶然與必然

作者: 時間:2023-05-26 來源:半導體產業縱橫 收藏

自 2019 年美國開始全面打壓中國電子半導體產業以來,多數半導體相關企業都是觀望、等待,同時爭取從美國政府那里拿到向中國大陸銷售中高端產品的許可證,或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增加一些業務,以備后用。主動放棄中國大陸業務的企業鳳毛麟角,而 就是這樣的「毛角」。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305/447032.htm

早在 2015 年,就曾在中國大陸實施規模裁員,不過,那時裁撤的多為營銷崗;2022 年 10 月,該公司裁撤了大部分中國區研發團隊;到了 2023 年 3 月,裁員再次升級,決定裁掉中國區其余所有研發人員。

總部在美國硅谷,在中國上海、南京、成都和北京都有研發中心。該公司主要設計高帶寬網絡通信和存儲芯片,是博通(Broadcom)的主要競爭對手。Marvell 在中國的員工總數一度接近 1000 人,其中,設在上海的國際研發中心曾擁有 800 多名研發人員,是該公司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此次裁員后,Marvell 在中國大陸沒有了以 IC 設計和設計服務為標志的核心業務團隊,剩下的只有銷售和售后服務人員了。

撤出中國大陸之后,Marvell 在越南成立了新的業務據點。5 月 21 日,媒體報道,該公司宣布在越南胡志明市成立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引起業界關注。據悉,該中心的前身是位于胡志明市第七郡新順出口加工區的 Marvell(越南)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此次升級,它將成為 Marvell 全球四大研發中心之一(另外三個在美國、印度和以色列)。

目前,Marvell(越南)擁有約 300 名員工,其中 97% 為工程師。為滿足人力資源需求,Marvell 將通過助學金計劃支持越南科技專業的優秀大學生。

為什么是 Marvell?

為什么美國、韓國、中國臺灣、歐洲等發達地區的多數半導體企業都舍不得中國大陸這一龐大市場,為了這里的業務,不斷與美國政府「周旋」,而 Marvell 卻如此決絕呢?除了美國政府的限制政策外,該公司的主營業務特性決定其在當前的國際大環境下,難以在中國大陸產生營收。

現在,Marvell 的業務高度集中在高性能計算(HPC)領域,業務主要涉及數據中心、云計算、邊緣計算所需的網絡處理器、存儲、安全和通信芯片。形成今天這樣的業務類型,Marvell 也是經歷了一系列長期調整、變革,踩了很多坑,吸取很多教訓后才形成的。

1995 年,印尼華僑周秀文、周秀武兄弟和周秀文夫人戴偉麗 3 人共同創立了 Marvell,周秀文擔任 CEO、戴偉麗擔任總裁。

初創時期,Marvell 主要做存儲產品,并很快走上了正軌,先在硬盤驅動器技術上擊敗了德州儀器,后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又取代了 Broadcom 成為思科的網絡存儲芯片供應商。

2000 年,當時的互聯網市場上只有 100M 的網絡通信芯片,但實際應用需要 1G 的芯片,Marvell 則迎來了第二次發展機遇,開發出了相關產品,成為了全球唯二能夠提供這個速度產品的芯片公司。2002 年,無線連接市場需求初現端倪,Marvell 第三次踩中了風口,順利進入 Wi-Fi 領域,2005 年,推出了一款基于 Wi-Fi 技術的微型低功耗芯片,并打進了索尼 PSP 供應鏈。

在取得一系列成功后,Marvell「膨脹」了,于 2006 年用 6 億美元收購了英特爾 XScale 通信及應用處理器部門,開啟了手機處理器研發之路,并于當年推出了首款產品 PXA935,應用于黑莓 3G 手機中。2010 年,Marvell 針對中國市場開發了 TD-SCDMA 單芯片 PXA920,該芯片一度占據了 90% 的市場份額。2013 年,中國發放 4G 牌照,Marvell 也曾領先聯發科、展訊推出了首款千元智能手機的 4G 芯片,很快被市場接受,中國市場為該公司帶來了又一次高光時刻。

然而,到了 2014 年,風云突變,面對高通、聯發科、展訊和華為海思的競爭,從 2014 下半年起,Marvell 手機芯片業務開始在競爭中節節敗退。那段時間,不止 Marvell,NXP、德州儀器、英飛凌、博通、飛思卡爾等公司的手機處理器業務都不成器,先后被市場淘汰出局,全球智能手機處理器進入高通和聯發科時代。

2016 年,Marvell 創始人雙雙離職,公司迎來了新掌門人 Matthew J. Murphy,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出售了多個業務部門。

2017 年,Marvell 將其 MBU(移動通信部門)出售給了上海翱捷科技(ASR),正式與智能手機處理器業務告別;同年,該公司還出售了寬帶業務、視頻和音頻處理的多媒體業務;2019 年,將 Wi-Fi、藍牙等無線連接業務出售給了 NXP。

不止「瘦身」,Marvell 也在進行收購,主要包括:2018 年,完成對競爭對手 Cavium(凱為半導體)的收購,引入了 Arm 服務器芯片業務;2019 年,完成對 Multi-Gig 以太網網絡連接產品提供商 Aquantia 的收購,同年,還完成了對 GlobalFoundries(格芯)旗下 ASIC 業務 Avera Semiconductor 的收購。

可以看出,Marvell 出售了各種「邊緣」業務,收購的公司都是聚焦在高性能計算應用所需的存儲、計算和通信芯片,從而確立了 HPC 芯片研發在該公司的核心地位。

綜上可見,Marvell 在中國輝煌過(3G 時代),也消沉過(4G 和 5G 時代)。在聚焦高性能 HPC 芯片業務后,該公司的業務重點就注定難以在中國大幅成長。前 Marvell 員工也曾表示,Marvell 是本土化最好的公司,無論是芯片設計、硬件設計,還是軟件設計,這從業內一些芯片公司從 Marvell 挖人就可以看出,該公司為很多中國本土初創企業輸送了高端人才。只是,Marvell 不懂得中國的企業和市場,也沒有讓潛在的中國并購合作伙伴看到自己的價值。

眼下,受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Marvell 的核心業務——用于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性能芯片——是美國政府重點限制的部分,在中國大陸更難發展,而該公司已經沒有了消費類芯片業務,因此,如果美國對華政策不變,甚至變本加厲的話,該公司產品在中國大陸的前景并不好。這是 Marvell 撤離中國的重要原因。

為什么是越南?

Marvell 撤出中國大陸以后,為什么將新的 IC 設計業務中心設在越南呢?

首先,越南與中國大陸相似,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央政府對社會資源的掌控力較強,相對于印度這樣的國家,建設各種基礎設施的效率更高,這些對于外企來說較為重要,也更容易將在中國大陸經營多年的經驗復制過去。

其次,近些年越南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上升勢頭明顯,而且,越南的年輕勞動力資源豐富,就像 30 年前的中國一樣,前景可期。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近些年越南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勢頭較好,雖然沒達到中國大陸的綜合發展水平,特別是沒有晶圓廠,不能進行芯片制造,但 IC 設計,以及封裝測試業的發展勢頭很好,很多國際大廠都在越南設廠。Marvell 正是看到了這些,才將新的 IC 研發中心設在了那里。

近些年,越南政府越發意識到,通過發展半導體產業,可以提升該國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的地位,擺脫廉價勞動力發展模式。據越南信息和通信部(MIC)統計,該國已成為美國第三大芯片出口地區,僅次于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希望實現芯片來源多樣化的美國公司也在越南找到了合作伙伴。

英特爾是第一家在越南建設芯片封測廠的國際龍頭企業,之后,包括三星、高通、德州儀器、SK 海力士、Synopsys 和 NXP,都在該國設立了封測廠或研發機構,前些年,包括 Viettel 和 FPT 在內的本土企業開始加入到半導體產業發展當中。該國希望到 2024 年實現 61.6 億美元的半導體產值,未來,越南最大的期待就是借助國際大廠的技術和資本,在其本土建設晶圓廠,實現本土芯片制造零的突破。

不過,要想進一步發展半導體產業,越南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人才不足。該國與印度類似,在軟件開發和 IT 服務人才培養方面有一定建樹,但半導體人才極度缺乏,且沒有成熟的培養體系。據悉,越南最大的半導體工程師培訓中心河內越南國立大學每年僅可培養約 500 名專業畢業生,而按照該國的發展計劃,每年需要增加上萬名半導體專業人才。

二是企業規模小。雖然越南國內科技公司的數量正在增加,但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除了 Viettel 和 FPT,多數企業不具備投資、運營半導體企業的能力。

三是缺乏全面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戰略。例如,與中國不同,越南 2006 年頒布的技術轉讓法不強迫外國投資者向當地合作伙伴轉讓技術,這項政策鼓勵全球高科技公司在該國投資,不必擔心技術外移。然而,在缺乏技術轉讓激勵措施或明確的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其國內企業將很難提升技術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這或許也是 Marvell 可以放心地在越南建設研發中心的一個原因。

結語

對于 Marvell 來說,在美國對華政策,以及該公司業務特點的共同作用下,其撤離中國大陸是一種必然。而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而言,該公司的撤離,則具有很大的偶然元素,因為在華的多數跨國半導體相關企業,都不想,也沒有離開中國大陸這一大市場。

以中國臺灣地區企業為例,近期,中國臺灣工業總會調查發現,雖然超過半數臺商選擇增加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投資,但是有近 9 成(89.9%)臺商表示不會遷出中國大陸產線、供應鏈。調查指出,有 64.7%的臺商對中國大陸市場情況表示看法不樂觀,但超過半數臺商在未來 3-5 年對中國大陸的運營、投資、產能、雇用員工數都將保持不變。此外,54.6%的企業選擇增加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投資,以中國臺灣和越南為主,但只有 10.1%有意將生產線、供應鏈遷出中國大陸。據中國臺灣工業總會了解,多數臺商依然看好中國大陸市場的長期發展,且發現難以在其它地區找到同樣條件的生產環境、供應鏈規模,不會考慮撤出中國大陸。

在這樣困難的國際環境下,有這樣的期盼與信任,無論是政府,還是本土企業,我們怎么能不認真吸取過去多年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教訓,更好地總結經驗,將本土產業基礎夯實,以迎接新的發展機遇呢?



關鍵詞: Marvell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