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國際視野 > 市場分析 > 「熱鍋上」的德國半導體

「熱鍋上」的德國半導體

作者: 時間:2023-03-21 來源:半導體產業縱橫 收藏

最近一個禮拜,德國半導體產業傳來幾條不好的消息,先是英特爾稱位于德國馬格德堡的芯片廠因為成本問題不得不推遲,需要德國政府更多的補貼;隨后又傳來臺積電的德國工廠可能會被新加坡的政策「截胡」。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303/444668.htm

德國半導體產業從原來引入兩家大廠的風光無限,陷入了迷茫。

德國是歐洲半導體產業的心臟,位居世界頂級半導體生產地之列。德國在整個價值鏈中擁有世界領先的材料、組件和設備的設備制造商和供應商。德國原計劃花費高達 500 億歐元來確保德國作為主要半導體生產地的地位,然而現在德國的雄「芯」壯志,還能否實現?

德國為何下血本發展半導體?

在討論德國半導體的未來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德國為何如此迫切地發展本國半導體。

德國是傳統的汽車制造強國,汽車行業是德國最大的工業部門,2020 年的營業額為 3793 億歐元。盡管疫情導致年營業額下降了 13%,但它仍然是德國最強大、最受出口驅動的行業——出口量近 2430 億歐元。創新是重中之重——55.3% 的公司在過去三年中向市場推出了創新產品。德國汽車公司占全球汽車行業研發投資的三分之一左右。

發展半導體一方面要幫助德國的汽車產業解決供應鏈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讓德國的汽車公司不被新能源汽車帶來的行業洗牌淘汰。

供應鏈方面,缺芯導致的供應鏈危機讓德國汽車產量大幅下降,德國汽車研究中心的數據稱,2021 年,德國汽車年產量僅有 285 萬輛,與 2017 年相比下降了 50%,這是自 1974 年石油危機以來,德國汽車生產的最低谷。相對于其他國家,德國汽車制造業受影響更大。因為德國的用工和用電成本更加高昂,2023 年 2 月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對汽配企業和中小車企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產業政策表現不佳,約九成受訪企業認為德國在能源成本、勞動力和稅收負擔方面沒有國際競爭力,最大的問題是電力和天然氣價格過高。

2022 年 10 月歐洲爆發能源危機,讓汽車行業的成本再次飆升。如果不能保證供應鏈,在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對于跨國企業來說,就要考慮削減其在德國的產量,并轉移到其它國家,比如歐寶的母公司 Stellantis 集團就已經將歐寶 Grandland 的生產從德國轉移到了法國。

面對新能源汽車的機遇方面,2022 年,歐盟宣布 2035 年禁止在歐盟境內銷售燃油汽車。這意味著汽車行業必然會迎來新一輪的洗牌,德國如果想保證在汽車行業不被淘汰,必須要抓住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機遇。這是德國希望大力發展本國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最重要考量之一。

除了汽車行業,半導體在工業領域越來越高的重要性,也加劇了德國發展半導體的緊迫性。微電子和微系統是德國工業 4.0 項目的核心,該項目旨在將德國打造成綜合性行業領先市場和供應商。作為工業自動化的關鍵推動因素,電子產品和傳感器有助于將生產系統和產品轉變為信息物理系統 (CPS)。嵌入式系統生產技術和智能化生產流程展示了基于 ICT 的無與倫比的集成方式,使垂直集成和網絡化制造成為現實。

作為工業強國,發展半導體已經迫在眉捷。

談談德國的半導體優勢

從產業鏈來看,多年來的積累讓德國半導體產業鏈已經初具規模。根據 Lusha 的數據,德國擁有半導體公司約 142 家,其中包括、博世等 IDM 大廠,還有晶圓代工廠 X-fab、EDAIP 供應商西門子 EDA、沉積設備制造商 Aixtron、硅晶圓制造商 Siltronic、VCSEL 領導者通快、電子氣體廠商林德氣體、光學零部件廠商卡爾等全球知名企業。

從上游來看,德國有著一定的話語權。外界都知道 對于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性,而德國擁有一家對于 極其重要的公司,卡爾 與卡爾合作超過三十多年??柌趟臼?ASML 透鏡,反射鏡,照明器,收集器和其他關鍵光學元件(即光學元件)的唯一供應商。ASML 與卡爾蔡司成了獨家協議,如果卡爾蔡司無法維持和提高生產水平,ASML 可能無法履行訂單。

在 ASML 宣布將對新的光刻機進行限制后,荷蘭貿易大臣利斯耶施萊內馬赫表示,荷蘭迅速與德國展開了討論,卡爾蔡司是其中關鍵之一。這意味著,至少在德國建半導體制造廠,買到光刻機不會是難事。

汽車制造及工業的市場也讓半導體公司不愁客戶,2022 年的收入為 142.2 億歐元,其中汽車業務的收入為 65.2 億歐元,這也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目前汽車業務的占比為 45%。德國的市場已經孕育出這樣的公司,對于越來越看重汽車半導體的公司們,自然也具備一定的吸引力。畢竟英飛凌已經構建了一個完整成熟的生態鏈,這意味著德國擁有一定的半導體基因。

上下游都有實力,這讓德國有信心去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那么,德國又是怎么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的呢?

進退兩難的德國半導體

設立了發展目標,德國政府也拿出了誠意。2021 年年底,德國工業聯合會 (BDI) 在一份題為「關于半導體的 5 個關鍵點」立場文件中呼吁歐盟制定歐洲半導體戰略,以便政府和工業企業能夠在沖突和危機情況下保持行動力。

通過燒錢,德國政府積極引入跨國半導體大廠。德國目標是成為歐洲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

今年 3 月,為了推動英特爾在德國的投資建廠項目,德國政府反復游說,還開出了不少具有誘惑力的補貼條件。一位來自德國政府的消息人士稱,德國為英特爾提供的資金支持達到幾十億歐元。然而,英特爾卻認為「錢不夠」。知情人士透露,英特爾最初預估德國專案將花費 170 億歐元,但現在預計將花費 300 億歐元。與大部分透過歐盟芯片法獲得政府補助的專案一樣,英特爾預計這個專案可獲得約 40% 補貼。

不止英特爾的引進受阻,臺積電的引入也并不順利。據報道,臺積電正在放慢其在德國的新晶圓廠項目,目前德國新廠雖已完成場勘評估且初步有政府及車用客戶的訂單合作承諾,但至今仍未完全敲定。由于歐盟、德國財政吃緊與多項相關補助案排擠,加上歐洲建置成本高昂,此合作建廠計劃已明顯放緩。與此同時,據業內消息人士透露,新加坡政府正通過提供大量激勵和補貼,新加坡政府可能提供大量補貼,例如免費土地、水和電,以及稅收減免和充足的人力,以說服臺積電將 12 英寸晶圓廠落戶新加坡。對此,臺積電表示,仍在與客戶和合作伙伴一起評估在歐洲建廠的可行性。該代工廠還表示,不排除向其他地區擴張的可能性,但目前沒有這樣做的計劃。

隨著美國對半導體限制的加緊,德國半導體公司開始不得不為本國半導體發愁?;舜髢r錢吸引國外半導體但卻堵住了本土半導體公司,德國半導體似乎陷入了一場騙局。德國內部有很多矛盾的說法,德國政府試圖加入美國陣營,在 2022 年末阻止了兩起中國企業對德國芯片企業的收購案。但很多德國企業來說,與中國關系的惡化百害而無一益。德國前五大企業約有三到四成全集團營收來自中國市場,包括大眾、奔馳、寶馬等,都是德國、乃至歐洲投資中國最重要的企業之一。如果德國對跟中國經貿往來立場出現搖擺,最直接的影響會顯現在德國企業身上而非美國半導體企業。

德國媒體對 ASML 出口受限點評道,「如果未來阿斯麥的銷量因在中國的業務收縮而減少,那么蔡司和通快也會受到影響?!惯@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英飛凌是德國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最近在中國業務中完成了 38% 的銷售額,而該制造商可能會受到美國芯片行業制裁的影響;大眾汽車正在中國推動電動汽車的開發和生產,完成了其集團銷售額的 37%,而這依賴于運轉良好的半導體市場,德國似乎正在花錢幫助美國發展半導體企業。

無論德國如何奔走,現實就是歐洲眾廠制程技術仍在 28 納米以上。英特爾、臺積電持續延后建廠,德國半導體先進制造實力難如預期拉升。



關鍵詞: ASML 蔡司 英飛凌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