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市場分析 > 下行周期中模擬芯片有望較早復蘇,中國廠商如何獲益?

下行周期中模擬芯片有望較早復蘇,中國廠商如何獲益?

作者:駱軼琪 時間:2023-03-06 來源:21Tech 收藏

在半導體行業的下行周期中,也并非一片低迷之聲。無論在數字芯片還是廠商的業績交流會中,“汽車”都成為了高頻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303/444079.htm

頭部廠商TI(德州儀器)直言,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除汽車外其他終端市場都將下降,因為客戶正在持續降低庫存,這種趨勢將持續幾個季度。不過該公司也指出,工業和汽車兩大市場的增長速度將快于公司其他業務部分。

不過不同于大眾市場經常聽到的高工藝制程類數字芯片,前者是串聯起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梁,其發展并不主要依賴于工藝制程迭代,通常產品生命周期較長、價格波動也較小。

國融證券就認為,相對于數字芯片,模擬芯片產品種類復雜,更依賴于工程師的經驗積累,工程師平均學習曲線高達10-15年,對Know-how能力要求較高。

這種特性決定了模擬芯片的波動表現會略好于數字芯片。甚至有業界觀點認為,在下行周期中,模擬芯片可能會是其中相對較早復蘇的產品類型。

同樣備受關注的是,國內諸多廠商也在其中積極布局發展,并在過去幾年汽車行業的芯片緊俏浪潮中,也在快速布局相關產品類型。那么國內公司如今走到了哪里?

穩定的模擬芯片

在去年末相對低迷的芯片業績中,模擬芯片和功率芯片類廠商業績相對穩定。核心就是受益于這些芯片過去有較大的汽車和工業類市場需求支撐,且模擬芯片的發展曲線相對平緩。

除了前述德州儀器,另一大模擬芯片廠商ADI近期發布的財報也顯示,旗下工業和汽車兩大板塊的季度營業收入創下歷史新高,但通訊和消費市場的營收出現環比下降。

IDC亞太區研究總監郭俊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受到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浪潮推動,汽車是目前模擬芯片下游應用中最為景氣的賽道;疊加智能制造大趨勢,工業領域的模擬芯片也將拉動市場增長,模擬芯片確實有望成為本輪下行行情中率先崛起的市場。

她進一步舉例道,模擬芯片汽車電子市場占比從2019年約22%增長至2022年約25%。電動化大幅增加單車模擬芯片的需求量,比如A級燃油車模擬芯片用量約100顆,而A級純電動車需求量高達350顆以上,疊加電動車滲透率不斷提升,模擬芯片需求量將快速增長。

同時,近期火熱的ChatGPT雖然率先在訂單層面受益的是英偉達為主導的計算芯片市場,但也對模擬芯片市場有一定需求。

郭俊麗對記者指出,ChatGPT主要基于Transformer技術,進行大規模大模型算法迭代,對算力的需求非常巨大,直接推動了AI芯片,包括GPU、CPU、FPGA、ASIC以及存儲芯片的增長。同時也會推動模擬芯片的增長,比如電源管理芯片;尤其是隨著應用的落地,比如醫療、汽車等行業應用場景的落地,會對模擬芯片廠商帶來一定機會。

CINNO Research高級分析師Haley也分析認為,模擬芯片作為半導體的子行業,其周期變化跟行業整體一致,但由于產品復雜、下游產品廣,市場波動相比整體集成電路的波動性要弱一些。

“按照下游需求劃分,模擬芯片可以主要用于消費、通信、電腦、汽車、工業等。未來隨著汽車中對芯片的需求提升,汽車電子會成為拉動全球和國內模擬IC需求的重要動力。”她續稱。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從目前的業績快報來看,國內主要模擬芯片公司業績出現了兩極分化行情,這主要受公司在汽車和工業領域的滲透速度而不同。在汽車領域滲透快的公司,其2022年度的業績表現就相對平穩,比如納芯微、杰華特。

國產廠商機會

從當前階段看,在存在確定性機遇的模擬芯片市場,目前依然是海外頭部廠商為主導,國內公司在競相成長。

但這種成長是有一定節奏的,在消費類電子領域,國內模擬芯片公司的滲透相對更快,汽車和工業則相比更有挑戰性。

民生證券指出,受益于此前芯片行業緊俏和國產化發展,國內廠商初步在部分中低端消費級市場突破,統計國內上市公司營收,可推算2021年國內自給率僅在8.52%左右,擁有廣闊的國產化發展空間。

這種態勢也難免影響到國內模擬芯片公司短期內的業績表現。Haley指出,據CINNO Research統計,在2018-2021年間,國內模擬IC設計廠商庫存周轉天數低于海外龍頭水平。但從2021年Q4開始,國內模擬IC設計廠商的庫存周轉天數在逐季增加,不斷超過海外龍頭的庫存周轉天數、擴大幅度也在增加。

這是由于國內模擬IC設計廠商受下游需求結構性分化影響持續。國內模擬IC主要面向消費級產品,因此以消費類和電源IC產品占比較高的廠商,其業績會面臨較大壓力。

“當前國內市場的消費類產品中,模擬芯片的國產化率相當高,對于國內大部分模擬IC設計廠商而言,產品能夠不斷進入汽車和新能源領域,將是公司和產業不斷提升的重要保證。可以看出國內模擬IC在不斷提升汽車、新能源和數據服務器方面的產品布局。”Haley補充道。

至于國內廠商具體在相對穩定成長的汽車和工業類市場的突破進度。郭俊麗告訴記者,在工業4.0的浪潮下,傳感、電源管理、連接、信號處理等多種模擬芯片需求潛力巨大。2022年,芯片緊俏導致漲價表現突出。中國作為全球模擬芯片第一大市場,雖然在工業領域自給率有所提升,但主要市場仍舊被歐美企業壟斷。

國際大廠TI、ADI及ST等,均采用IDM 模式,覆蓋面基本包含信號鏈和電源鏈各個細分環節;國內企業主要采取Fabless模式,包括圣邦股份、思瑞浦、貝嶺等領先企業在內,在產品覆蓋面及型號數量方面遠低于國外頭部廠商。在供應鏈國產化發展、疊加歷史性芯片緊俏背景下,國內廠商有望在未來更進一步拓寬工業領域技術及產品的邊界。

“汽車領域的主要芯片依然由國際企業壟斷,國產化率不及10%。”她進一步指出,這主要由于:其一,國內公司與海外龍頭技術差距較大,技術研發及車規級認證需要時間周期,目前仍處于追趕進度階段。其二,國內企業尚未打開市場,不具備規模效應,成本不占優勢。其三,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也需要前瞻的戰略、大量的成本投入及時間周期。其四,類似工業領域,車規級芯片國內企業也多采用Fabless模式,遇到產能短缺的情況,短時間難以克服。

“但是我們看到,國內各模擬芯片公司開始在車規模擬芯片發力,大部分產品在2023年將通過車規認證。長期來看,我們看好后續國產化發展機遇。”她指出。

郭俊麗告訴記者,宏觀來說,在模擬芯片領域,國內供應商和國際企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技術和市場份額。技術上,汽車模擬IC在工作溫度、開發驗證周期、ACE-Q100認證等方面更加嚴格、進入壁壘較高,國內企業技術實力薄弱,且產品線單一。

“近幾年汽車電動化快速增長的市場紅利,國內大部分廠商受限于車規級產品認證進度并未享受到,在市場份額上與國際廠商存在很大差距。預計在2023年,將有更多國內廠商通過認證,隨著人才、投入、經驗、技術的積累,國內廠商將在隔離驅動、電源鏈、傳感器等領域發力,推進國產化發展進程。”她補充道。



關鍵詞: 模擬芯片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