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院士發布 2023 年 ICT 行業發展的十大期待
1 月 6 日,由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主辦、北京信通傳媒旗下通信世界全媒體承辦的“2023 ICT 行業趨勢年會”在北京舉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2023 年我國經濟發展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動能轉換期,需發揮 TFP 中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的作用,以數字化轉型為 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發展開拓廣闊空間?!?/span>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302/443040.htm已經過去的 2022 年極不平凡,全球經歷了新冠變種蔓延、俄烏沖突加劇、歐美通脹高企以及逆全球化等超預期因素沖擊,經受了風高浪急的不確定性風險考驗。然而,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頂住了美國不斷升級的技術斷供和市場封堵打壓,在國內宏觀經濟大盤低走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 1—9 月全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制造業出口貨值比重為 43.33%。盡管如此,鄔賀銓表示:“極不平凡的 2022 年,ICT 產業可謂‘負重前行’。”
展望 2023 年,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發展環境與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的時代背景下,鄔賀銓提出了十大期待。
期待一:5G 向 5G-Advanced 演進
鄔賀銓表示,移動通信經過 1G、2G、3G、4G 時代,現在已經進入了 5G 時代??梢钥吹剑瑥膽?、性能和技術層面,5G 相比前幾代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發展,應用場景有了很大的擴展,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開創了移動通信新的時代。
5G-Advanced 作為 5G 后續階段的增強演進,致力于提升個人實時交互體驗,增強蜂窩物聯網能力,不斷探索上行超寬帶、實時寬帶交互和感知定位等新場景,基站的“降碳”也將取得進展。其研究方向將主要聚焦于:網絡智能化、行業網融合、家庭網融合、天地網融合、AR / VR 融合、用戶面增強、確定性通信能力增強、網絡切片能力增強、通感一體增強、組播廣播增強。
期待二:5G 推動星地融合
當下,移動通信難以做到對邊疆、海洋及應急場景等的低成本廣覆蓋。不過,手機直連衛星(同步軌道、低軌、北斗)已經實現單向發送救援短報文。低軌衛星的出現為可使用小型終端直接接入提供了可能,但由于衛星過頂時間短,需要數百到上萬顆衛星聯合組網。
基于此,鄔賀銓認為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方向是與地面移動通信 5G 網絡融合。不過,星地融合目前依然面臨挑戰,例如終端與衛星間信息傳輸時延大,由于衛星覆蓋小區半徑達上百千米,導致中心和邊緣處的終端到衛星的傳輸時延相差很大;多普勒頻移比地面大上百倍,影響幀同步和隨機接入等流程;衛星因無法使用 mMIMO,頻譜效率僅為地面網的 1/4。因此,鄔賀銓建議星地網絡應協同設計,進而推動衛星移動通信發展。
期待三:6G 的研究從愿景開始
隨著 5G 進入規模商用階段,6G 也步入概念形成和技術儲備的關鍵時期。未來,6G 將實現人、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智慧聯接”,實現多空間深度融合。鄔賀銓認為,發展 6G 沒必要一味求“快”,它更大的意義在于覆蓋 5G 力所不及
的地方,將許多目前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那么,哪些技術將有望成為 6G 研究的關鍵?對此,鄔賀銓認為物理層技術增強(超大規模 MIMO、全雙工)、新物理維度(智能超表面、全息、軌道角動量)、新頻譜技術(太赫茲、可見光)、融合技術(通感一體、通信 + AI)、網絡技術(內生智能網絡、分布式自治網、確定性網絡、算力感知網、星地一體網、網絡內生安全)等將成為關鍵。
期待四:“5G + 工業互聯網”構建數實融合平臺
對于中小企業使用公有云,鄔賀銓認為可以通過 5G 在工業互聯網構建企業上云平臺。5G 核心網的用戶面,可以為一組用戶組成一個 5G 局域網的用戶群,可以實現第二層數據包的轉發,縮短轉發的距離。相對 Wi-Fi 而言,5G 有更好的覆蓋以及更好的業務隔離效果。
此外,企業級的 UPF 可以直接放置在網絡的邊緣,基于 IPv6 多歸屬特性,可以實現數據的本地分流,能保障敏感數據不出企業;同時可提升數據處理的效率,滿足超低時延、超高帶寬和安全性的需求。
期待五:IPv6+ 提升對數據的流感知與管控能力
“十四五”時期是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 IPv6 發展處于攻堅克難、跨越拐點的關鍵階段。鄔賀銓指出,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IPv6 起步還不算晚,而且我國因原來使用私有地址,故相較地址數更為看重 IPv6 的可編程空間。因此,我國率先在 IETF 標準化組織倡議并積極開發“IPv6+”新功能,目前在 IETF 關于“IPv6+”新功能的文稿中,由我國提交的占 60%。由此可見,我國在“IPv6+”系統與產品開發創新的努力,為全球“IPv6+”標準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IPv6 海量地址預留了很大的編程空間,但地址的使用須提前規劃。例如,有規則的地址分配可從地址直接區分用戶所在區域和業務類型等?!癐Pv6+”開拓了互聯網標準研究的新熱點,我國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網絡,為“IPv6+”技術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也有利于標準技術的試驗驗證,可以顯著提升對數據的流感知與管控能力。
期待六:“云網融合 + 算網協同”打造互聯網“新基建”
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推進云網協同和算網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快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推進云網協同發展,提升數據中心的跨網絡、跨地域數據交互能力,加強面向特定場景的邊緣計算能力,強化算力統籌和智能調度。鄔賀銓表示,從國家的要求以及業務和應用的發展來看,云網融合和算網融合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一般而言,企業可以按路徑遠近、算力容量、使用成本及性能等選擇云節點。企業通過通信網絡向 IDC 發出計算請求,利用 IDC 提供的付費或免費的模型、算法、數據和算力,也包括企業自有模型、算法和數據,將計算結果通過網絡返回企業。因此通過“云網融合 + 算網協同”打造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既夯實了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底座,也為 ICT 產業創新再出發提供了廣闊空間。
期待七:抓住摩爾定律持續的機遇
當下,IC 的工藝已發展到納米級,3nm 的 5G 手機芯片已商用,隨著半導體制程工藝逐漸接近 1nm 并進一步推進,多項技術推動摩爾定律延續。據悉,目前單枚芯片中可有一千億個晶體管,今后 7~8 年將增長 10 倍,Intel 預計在 2030 年可實現單芯片匯集上萬億個晶體管。
因此鄔賀銓認為,伴隨芯片技術進步的是對開放統一、跨架構編程模型的需要?;跇藴实慕y一軟件堆棧,對源自不同廠商的 CPU、GPU、XPU、FPGA、AI 加速器等底層硬件能力做統一描述,并通過各種不同的高性能庫去封裝,允許使用業界標準的編程語言直接對這些硬件能力進行編程,統一代碼維護,能顯著提升開發效率。同時,得益于芯片技術的發展,5G 的高帶寬、低時延特點也將得以發揮。
期待八:AI 自動生成內容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針對 AI 前景,鄔賀銓以 OpenAI 公司為例加以闡述。AI 研究公司 OpenAI 成立于 2015 年,股東包括馬斯克、PayPal 和微軟等。OpenAI 于 2020 年開發出了 GPT-3 語言模型(擁有 1750 億個參數),2022 年 12 月 1 日基于 GPT-3 的聊天機器人 ChatGPT 開放測試,因其高質量的回答內容迅速走紅,上線 5 天使用者就超百萬,對傳統搜索引擎形成挑戰。
AIGC(人工智能自動生產內容)作為基于大規模數據訓練的模型,將顛覆現有內容生產模式,可以實現以十分之一的成本、百倍千倍的速度,生產出有獨特價值和獨立視角的內容。AIGC 不僅用于內容生成,其新思路和途徑也可用在工業領域。德勤發布的《Tech Trends 2023》報告預計,未來 18~24 個月將出現更具沉浸感的互聯網、超級云以及更值得信賴的人工智能。
期待九:Web 3.0 支持數字資產與實物資產關聯
Web 1.0 是 PC 互聯網;而 Web 2.0 是移動互聯網,用戶可以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分享和移動支付等,但用戶自身價值難以體現,基本上由平臺壟斷。Web 3.0 是價值互聯網,它是以去平臺中心化或者是用戶中心化為目標,利用區塊鏈、智能合約等,構建互聯網新應用形態,通過確權使用戶在網上創造的作品成為數字藏品(NFT—— 非同質化通證,即可信數字權益憑證),實現平臺與用戶利益分享。
鄔賀銓指出,Web 3.0 可以應用到博客、游戲、數字藏品等領域,實現數字資產與實物資產關聯,催生數字藏品創作市場及相應的工作崗位。
期待十:元宇宙要盡快從炒作轉到務實
元宇宙是指人類運用數字技術構建的,由現實世界映射或超越現實世界,可與現實世界交互的虛擬世界。狹義的元宇宙是一種基于 AR / VR / MR 等技術,整合了用戶化身、內容生產、社交互動、在線游戲、虛擬貨幣支付的網絡空間。元宇宙源于現有技術的集成,但目前尚未成熟,而且沉浸式的 XR、全息影像和感官互聯等需要很高的帶寬,5G 也難以支持。
鄔賀銓指出,元宇宙前景還不清晰,目前主要是面向消費的應用(如沉浸式文旅、高體驗游戲、感官互動等),未來還可進行產業應用(數字創意設計、開發平臺、虛擬辦公空間等)。元宇宙盡管蘊含著無限的想象空間,但其研發成本高、研發周期長,且難成大眾剛需,短期內很難獲得回報。元宇宙要盡快從炒作轉向務實,虛擬世界是網絡空間的一種生態,但不代表互聯網的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