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編輯觀點 > 全球首個PCIe 6.0接口子系統 Rambus瞄準高性能SoC應用

全球首個PCIe 6.0接口子系統 Rambus瞄準高性能SoC應用

作者: 時間:2023-01-16 來源: 收藏

近日,宣布推出全球首個,主要面向高性能數據中心、AI 等領域。的方案包括完整的PHY物理層、控制器IP,完整符合規范,針對異構計算架構全面優化,同時也支持最新的CXL 3.0規范,可優化內存資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301/442687.htm

大中華區總經理蘇雷介紹,Rambus作為一家業界領先的Silicon IP和芯片提供商,致力于讓數據傳輸更快、更安全。Rambus目前的主要業務包括專利授權、IP授權,以及芯片產品。經過30多年的發展,Rambus有3000多項技術專利,我們的芯片、IP授權主要分為接口IP和安全IP。我們的芯片業務有內存接口芯片。Rambus服務的市場主要面向數據中心、5G、人工智能、IoT和自動駕駛。Rambus面向數據中心應用的主要產品和方案,包括業界領先的DDR5和DDR4在內的內存接口芯片;業界一流的HBM3和HBM2E、GDDR6等內存子系統IP方案;支持、5.0、CXL 3.0、2.0IP方案;以及支持數據中心、服務器中靜態數據、動態數據的加密,實現硬件級的安全IP方案。這些產品和方案極大助力數據中心的應用需求,比如企業級的內存條、AI加速芯片、智能網卡、網絡交換機、內存擴展和池化等。

針對新產品PCIe 6.0,Rambus戰略營銷副總裁Matt Jones介紹最新發布的PCIe 6.0有著非常重要的全新提升,包括數據傳輸速率可以達到64GT/s,同時支持全新的物理接口以及CXL 3.0。

隨著時間的推移,PCIe取得了非常巨大的發展。像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從PCIe 1.0推出以來到現在,已經到了PCIe 6.0的時代,可以看到它的數據傳輸速率都是在上升的。

今年年初,Rambus發布了PCIe 6.0控制器的相關標準,以及具體產品。PCIe 從4.0到5.0到6.0,它的速度是在進一步加快的,其數據傳輸速率增加幅度也是非常顯著。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數據爆炸式的增長,而這次數據爆炸式的增長則主要來源于人工智能以及機器學習所驅動的一系列應用。

 如果熟悉PCIe數據傳輸速率每一代之間不同的差異和發展歷史,大家應該很容易發現其中的規律,也就是每次推出一個全新版本的PCIe,它的數據傳輸速率對比上一代基本就是翻倍的。比如PCIe 6.0和上一代的5.0,也就是64GT/s到32GT/s每秒的雙倍提升。

 圖片.png


PCIe 6.0被認為該標準誕生19年來最具革命性的一次飛躍,不僅數據傳輸率再次翻番最高可達64GT/s,x16單向帶寬128GB/s、雙向帶寬256GB/s,更是升級為1b/1b編碼的PAM4脈沖調制、提升信號完整性和信號穩定性的ECC前向糾錯機制、提升高帶寬效率的FLIT流量控制單元、更高安全級別的IDE引擎。當然,它依然保持了對PCIe 5.0、PCIe 4.0、PCIe 3.1/3.0的向下兼容。

 圖片.png

 

由于采用了全新的PAM4信令,這也帶來了PCIe 6.0時代兩大非常重要的改變。第一個改變就是采用前向糾錯,必須采用FLITs,就是固定大小數據包作為支持。在這之前的PCIe版本中,是可以支持不同大小的數據包。但由于在PCIe 6.0當中采用了前向糾錯,我們也就必須要使用固定大小的數據包,也就是FLITs。

第二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在PCIe 6.0當中采取的L0p模式。L0p模式的采納可以讓PCIe 6.0實現動態信道分配,更好地達到產品設備的節能。盡管在PCIe各代版本中我們都是有一些選項可以將不使用的信道關閉的,但是L0p模式可以更好地支持動態分配,而動態分配和配置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實現節能。

最新發布的PCIe 6.0 PHY是支持CXL 3.0,其數據傳輸速率可達到64GT/s。Matt Jones表示,由于Rambus采用了PHY和控制器的全集成,從而可以進一步降低延遲,更好的降低功耗,以及優化具體產品和芯片的占用面積。我們的ASIC集成商,包括供應商也無需額外的驗證就可以直接將我們的產品應用在他們的產品設計中,通過這種方式無需再去做額外的工作。

Rambus PCIe 6.0也搭載了最先進的IDE安全引擎,也就是在我們的控制器當中已經實現了支持,因為隨著數據傳輸速率越來越快,特別是在分布式計算場景之下數據的傳輸,也就是在PCIe 6.0的環境之下IDE的安全引擎可以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