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國際視野 > 業界動態 > 美國面臨芯片困局:工廠成本比中國高一半,巨額補貼能否換來產能

美國面臨芯片困局:工廠成本比中國高一半,巨額補貼能否換來產能

作者: 時間:2022-08-01 來源: 收藏

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 8 月 1 日消息,國會上周通過了一項高達 2800 億美元(約 1.89 萬億元人民幣)的芯片法案,旨在提高本國能力。但是,這項支出計劃必須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其他國家 / 地區早已推出了各種激勵措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208/436878.htm

美國通過2800億美元芯片法案

芯片法案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要一次性投入大約 770 億美元的巨額補貼和稅收抵免優惠,用于提振業。但是其他國家 / 地區,尤其是亞洲國家 / 地區,幾十年來一直在給予政府資金支持,并提供了有利的監管環境,他們還計劃推出更多激勵措施。

全球補貼戰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 (SIA) 估計,中國準備在 2030 年前投資超過 1500 億美元(約 1.01 萬億元人民幣)。韓國出臺了一系列激進的激勵措施,計劃在未來五年促進大約 2600 億美元(約 1.75 萬億元人民幣)的芯片投資。同時,歐盟正在尋求超過 400 億美元(約 2700 億元人民幣)的公共和私營半導體投資。日本計劃在 2020 年代結束前投入 60 億美元(約 405 億元人民幣),將國內芯片收入翻一番。

過去 10 年,中國臺灣地區推出了大約 150 個由政府資助的芯片生產項目,并尋求推動半導體設備制造的進一步本地化。今年早些時候,聯電投資 50 億美元(約 337.5 億元人民幣)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家芯片工廠。聯電稱,公司被新加坡吸引高科技公司的愿景所打動。

“我們都在競相補貼半導體制造。”管理咨詢公司貝恩合伙人彼得?漢伯里 (Peter Hanbury) 表示,他擅長科技供應鏈研究。漢伯里指出,各國必須爭奪數量有限、對新生產地點需求相對有限的芯片制造商,此外還要擴大工程人才儲備、擁有穩定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

晶圓

半導體被用于各種電子設備,對智能手機、汽車、軍事裝備和醫療設備等一系列主要行業至關重要。最近出現的芯片短缺情況引發供應鏈緊張,凸顯出芯片的重要性:如果沒有這些微小的科技組件,世界經濟的大片區域將會關閉,相關工作崗位流失。

如何吸引芯片巨頭建廠?

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出臺激勵措施,但關鍵問題是,美國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原本會流向其他地方的大型芯片工廠投資。芯片行業在資本支出方面是出了名的保守,這是因為最先進的設備需要數百億美元投資,單臺機器的成本就超過 1.5 億美元(約 10.13 億元人民幣)。

許多國家 / 地區都公布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希望在全球芯片生產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然而,只有少數幾家芯片生產巨頭有財力批準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并從政府的激勵措施中獲得現金補貼。這些激勵措施降低了建設成本和運營費用,并在研發和招聘方面給予支持。

晶圓制造工廠

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專門研究半導體政策的研究分析師亨特 (Will Hunt) 稱,預計美國將與其他同是盟友的主要芯片制造國家 / 地區進行合作,以避免補貼競爭導致生產過剩或政府投資重疊。

“你肯定不想陷入一場互相比爛的競爭。”亨特說。

未來幾年,芯片需求預計將大幅增長,這為大膽投資提供了空間。據芯片咨詢公司國際商業戰略 (IBS) 預測,到 2030 年時,芯片行業的年收入預計將達到 1.35 萬億美元(約 9.11 萬億元人民幣),比 2021 年的 5530 億美元(約 3.73 萬億元人民幣)增長一倍多。隨著近期需求放緩,某些類型的芯片可能會在未來兩年出現供過于需的局面,但預計在 2025 年和 2026 年,短缺將再次出現。

“因此,政府補貼不太可能導致全球產能過剩,”IBS CEO 漢德爾?瓊斯 (Handel Jones) 表示。

美國成本比中國高出 50%

行業組織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大約四分之三的芯片產能位于中國內地、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美國只占 13%。

行業高管、議員和半導體分析師表示,美國新的激勵措施將有助于降低在美國本土建立先進芯片工廠的高昂成本。

幾十年前,美國和歐洲在全球半導體生產中的地位要比現在高得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現在,美國在 10 年內建造和維護一家先進芯片工廠的成本要比中國臺灣地區、韓國或新加坡高出大約 30%,比中國內地更是高出 50%。

半導體行業協會補充稱,有無政府補貼是成本差異的主要因素。勞動力和公用事業成本也是造成美國與其他國家 / 地區存在成本差距的因素。

英特爾因缺乏補貼推遲新廠動工儀式

由于芯片補貼法案面臨不確定性,美國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公司曾在今年 6 月表示,除非國會通過這項補貼法案,否則將推遲斥資 200 億美元(約 1350 億元人民幣)在俄亥俄州建造新芯片工廠的動工儀式。英特爾首席政府事務官布魯斯?安德魯斯 (Bruce Andrews) 今年 3 月在公司網站上發表評論說:“通過聯邦資金的支持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使這項投資具有競爭力,這一點至關重要。”

韓國三星電子最近提出,未來幾十年將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投資近 2000 億美元(約 1.35 萬億元人民幣)興建 11 家新的芯片制造工廠。其他芯片巨頭也可能會尋求利用美國補貼,包括臺積電、格芯 (GlobalFoundries) 以及德州儀器。

歷史性投資熱潮

半導體行業已處于歷史性投資熱潮中。市場研究公司 Gartner 的數據顯示,整個行業在 2021 年批準了大約 1530 億美元(約 1.03 萬億元人民幣)的資本支出,比疫情開始前增加了大約 50%,是五年前的兩倍。

根據 Gartner 在 7 月份的預測,2026 年前,美國預計將占全球半導體資本投資的 13% 左右,亞洲將占總投資的四分之三以上。半導體支出預期的地理分布近年來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中國向國內芯片企業提供現金補貼、優惠融資和稅收減免。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對 2014 年至 2030 年政府支出的估計,中國將提供逾 1500 億美元(約 1.01 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

臺積電正在臺南建工廠

中國臺灣地區將半導體視為其經濟生命線,長期以來一直為芯片企業提供慷慨的稅收優惠以及基礎設施和財政支持。臺灣最大芯片制造商臺積電在最新的年報中提到,自 2020 年以來,該公司在臺兩家工廠的建設和擴建獲得了大約 20 億美元(約 135 億元人民幣)的地方稅收減免。

韓國在 7 月份宣布了新的芯片產業支持計劃,將在某些工廠補償水電等公用事業費用,同時擴大大型公司半導體設備投資的稅收優惠。在日本新制定的芯片支出計劃中,很多優惠方案已經幫助臺積電抵消了去年宣布的價值數十億美元工廠的建設成本。

歐盟仍在考慮建立數百億美元的半導體基金。歐盟委員會稱,希望確保到 2030 年時歐洲在全球芯片生產占比從目前的 9% 增加一倍以上,達到 20%。

“芯片是全球科技競賽的核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 2 月份支持該法案的聲明中表示。




關鍵詞: 芯片制造 美國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