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CC的三個梯隊+三大應用市場+五大技術趨勢
市場份額依次遞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203/432635.htm數據顯示,近五年來得益于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工控、5G通信等下游產業快速發展,我國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市場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截至2020年已達554億元,同比增長10.8%。
但由于高端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仍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依賴于進口,我國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行業仍處于貿易逆差地位,產品進口量額高于出口量額。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進出口量分別為3.08萬億個、1.63萬億個;進出口額分別為81.16億美元、38.47億美元;實現貿易逆差高達42.69億美元。
全球MLCC行業競爭梯隊
MLCC市場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以村田、TDK、太陽誘電為代表的日企。
第一梯隊企業在行業的話語權最大,當年TDK放棄低端MLCC市場,轉向高端MLCC產品,曾導致市場一度缺貨,引起長達兩年多的恐慌。
第二梯隊是以韓國三星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國巨、華新科為代表的企業。
TDK的轉型風波讓國巨和三星從中獲益。在此之前,被動元器件都是買方市場,每年都降價1%到2%。但后來,變成了賣方市場,國巨等第二梯隊的企業開始漲價,營收節節高。
第三梯隊則是以風華高科、三環電子、火炬電子為代表的中國大陸企業。
根據風華高科在財報中的敘述,大陸MLCC在規模及技術上仍然與國際先進同行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還是受制于企業面對快速擴張的運營水平及相關材料、裝備領域的技術差距,同時受制于相關資源的國產化自主配套率。
從區域分布來看,MLCC市場的主要供應商幾乎全部來自亞洲,例如村田(日本)、三星電機SEMCO(韓國)、太陽誘電(日本)、國巨(中國臺灣)、TDK(日本)、京瓷(日本)。
MLCC廣泛的應用市場
MLCC應用可大致分為汽車、通信、消費電子、工業、醫療保健和軍用領域,其中MLCC下游應用在智能手機、通信設備、汽車領域的占比合計超50%,對MLCC巿場的影響尤其深遠。
在通信方面,近年來,5G技術逐漸成熟,5G建設周期隨之到來,對被動元件的市場需求也在持續擴大。
在汽車方面,隨著信息娛樂、全球定位導航和其他安全駕駛輔助系統(例如ADAS)不斷被納入汽車標配中,對車規被動元件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
目前,電動汽車替代燃油汽車也已成為汽車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各國都在加大對于電動汽車的扶持力度。因此,汽車電子化率的提升,為車用MLCC產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除通信和汽車行業外,智能手機一直以來是被動元件巿場成長的主要動力。此外,PC、物聯網、可穿戴、AI等產業的發展,也使得各類電子產品的復雜性增強,MLCC的需求亦得到增長。
MLCC發展的五大技術趨勢
伴隨著通信、汽車、消費電子等應用市場的發展,對MLCC也提出了高容、高頻與高溫、高耐電壓性、高可靠性與車用及小型化與薄型化等高端規格要求。
①小型化與薄型化
基于智能手機、電腦、智慧手表以及可穿戴設備等電子產品都朝著小型化的方向發展,而處于產業鏈上游的MLCC必須微型化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超小體積、超薄的電容器將實現電子設備的高密度安裝,有利于電子設備向小型化發展。
②高容化
在追求微型化的同時,MLCC也強調在同一尺寸規格下具有更高容量。隨著電子終端的功能不斷增加,電池容量增長,對大容量電池進行穩定快速的充電,需要配置大容量、高品質的MLCC。部分電子回路通過使用大容量規格以減少MLCC的數量,因此對大容量有著較高要求。
③高頻化與高溫化
從通訊角度出發,為了提高通訊品質和傳輸容量,探索更高的頻段是必然的趨勢,從2G到5G的發展,頻段越來越高,MLCC的工作頻率也隨之升高,已進入到毫米波頻段范圍。
同時,MLCC還需要在高溫的工作環境下工作,常用MLCC的最高工作溫度是125℃,為滿足特種電子設備的極限工作環境,MLCC的工作溫度也逐步提高,最高達到260℃。
④高耐電壓性
在節能減排的趨勢帶動下,相關高壓電容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同時,MLCC在耐高壓方面持續發展,形成了對薄膜電容的替代趨勢,也推動了MLCC的耐高壓需求持續增長。
⑤高可靠性與車用
以車用MLCC為例,其產品開發就需要滿足被動元件AEC-Q200的質量特性要求,還需要提高元件強度、長時間操作或耐濕耐溫的特性需求。
結尾
從需求來看,大陸依然是最大的需求市場,但絕大多數需要進口。當前的MLCC市場雖然以外企為主,但對于國產企業來說,能夠把握機遇,拿下更多的市場份額,不失為一個好機會。
部分內容來源于:集微咨詢:MLCC的五大技術趨勢;全球半導體觀察:靜悄悄的MLCC,背后是軍團們的瘋狂擴產;半導體行業觀察:國產MLCC軍團的逆襲;前海金誠IPO咨詢:MLCC市場規模及發展概況分析;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MLCC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