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上漲就換電車? 新能源汽車漲價更猛!
3月17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又分別提高750元和720元,國內多數地區92#汽油價格超過8.5元/升,95#汽油價格正式邁入“9元時代”。此次成品油零售限價調整也創下了2013年3月26日新版定價機制以來的最大漲幅紀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203/432328.htm油價連續上漲,很多網友都編段子調侃“開不起燃油車了”,表示要為當初嘲笑新能源汽車充電難而向“尊貴的新能源車主”道歉。也有網友表示,要賣掉燃油車,換成新能源汽車。
不過,新能源汽車近期也迎來了漲價潮,漲價幅度直追油價。業內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集體漲價的原因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猛漲,經過動力電池廠家的傳導,最終還是蔓延到整車企業。


新能源汽車集體漲價
3月19日晚間,威馬汽車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供應商供貨緊張等因素影響,將對在售車型價格進行調整,綜合補貼后售價上調幅度為7000元至26000元不等。
威馬汽車的加入讓新能源汽車“漲價大軍”又添一員。在剛剛過去的一周,哪吒汽車、零跑汽車、小鵬汽車、幾何汽車、奇瑞新能源、長城歐拉等車企也紛紛宣布,對旗下車型上調售價。
其中,小鵬汽車價格調整后,補貼前售價上調幅度為10100元至20000元;哪吒汽車旗下全系車型漲價3000元至5000元;幾何汽車旗下幾何APro、幾何C、EX3的官方指導價上調3000元至7000元不等;零跑汽車也將對C11全系車型的補貼后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漲價幅度達2萬元至3萬元。
此外,奇瑞新能源旗下的小螞蟻,長城歐拉旗下的好貓,廣汽埃安的AION Y、AION V等車型的售價在近期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不過,上述車企的漲價只是跟隨,而“始作俑者”是特斯拉和比亞迪(247.170, 2.37, 0.97%)兩家在銷量榜上占有絕對優勢的頭部企業。
3月16日,比亞迪汽車對其王朝網和海洋網相關新能源車型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從3000元至6000元不等,涉及10款車型共39款配置,漲幅3000元的車型主要為DM-i車型,漲幅6000元的主要為純電動車型。其中,剛上市不久的海豚、元PLUS等最新車型也在漲價范圍之內。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比亞迪今年以來第二次官宣調價。今年1月份,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退坡等影響,比亞迪已對旗下新能源車型官方指導價進行過一輪漲價,上調幅度從1000元至7000元不等。
漲價更猛的是特斯拉。3月17日,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Model Y后輪驅動版起售價提高至31.69萬元,上漲1.506萬元。
而這已經是今年3月份以來特斯拉中國對旗下產品第三次上調價格。3月15日,特斯拉中國剛進行完一輪調價,Model 3后輪驅動版、高性能版起售價分別上漲1.42萬元、1.8萬元,Model Y的長續航版、高性能版起售價則分別上漲1.8萬元和2萬元;3月10日,特斯拉中國也曾對上述Model 3高性能版、Model Y長續航版和高性能版進行調價,起售價各上漲1萬元。


電池成本上漲“非常離譜”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超過20家車企近50款車型漲價,漲價理由直指鋰、鎳等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
日前,理想汽車CEO李想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今年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的幅度“非常離譜”。從目前來看,和已確定二季度電池漲價幅度的電池廠商簽訂合同的車企,基本上都立刻宣布了漲價。還沒漲價的品牌,大部分是漲價幅度尚未談妥,等談妥后也普遍會立刻漲價。
資料顯示,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鋰、鈷、鎳等。從去年開始,作為動力電池最主要原材料的鋰,價格就已經大幅上漲。生意社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電池級碳酸鋰市場綜合報價在50萬元/噸左右,而在2021年初,碳酸鋰價格僅為5萬元/噸。與此同時,鈷價也從去年初的不到30萬元/噸上漲至目前超過55萬元/噸,漲了近一倍。
此外,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鎳生產國,受近期俄烏沖突的影響,鎳價格也出現猛漲。僅硫酸鎳的價格變化,就使得三元材料價格每噸上漲16萬元至25萬元。有券商據此測算,因鎳價上漲,三元鋰電池每千瓦時價格上漲31元至47元。以當前主流的純電動汽車搭載70千瓦時動力電池計算,一輛車的電池成本近期的上漲幅度就達到2000元至3300元不等。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原材料價格近期漲幅大大超出了業內預期,之前很多車企與電池供應商簽訂的協議價格比較低,車企的壓力還不大。但在動力電池漲價后車企就比較被動了,只能通過漲價來緩解成本壓力。
除了鋰、鎳等生產元素漲價外,芯片的供應短缺也使車企在排產時遭遇困境,產能下降,而市場需求旺盛進一步凸顯了產能不足。
“除了動力電池漲價,缺芯也增加了芯片的購置成本,這是導致新能源汽車漲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北狈焦I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占全球氖氣產量約一半的兩家烏克蘭氖氣供應商現在已經中斷生產,而氖氣是芯片制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氣體,這也加重了全球芯片供應緊張短缺。
此外,據外媒報道,3月16日深夜發生在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的7.4級地震也影響了包括瑞薩電子、索尼、村田制作所等全球汽車芯片供應商。其中,瑞薩電子是全球最大的車用微控制單元供應商;村田制作所是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龍頭廠商,全球市場占有率超三成。

做好鋰資源產品保供穩價工作
今年年初,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曾預測,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市場滲透率在22%左右。其中,2022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將超過55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到25%左右。
不過,隨著近期新能源汽車價格的大幅上漲,今年銷量能否達到預期可能要打一個問號。
崔東樹表示,新能源汽車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需求,未來如果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乘聯會或將根據實際市場情況對新能源汽車全年預測銷量進行相應調整。同時,崔東樹還建議,車企可以通過提升產品技術指標、提升單車規模銷量降成本、改善電池供應商結構等多方面舉措應對成本上漲。
事實上,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已經引起了監管層關注。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此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就公開表示,今年將適度加快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力度,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同時,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術攻關,不斷提高回收比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3月18日,據工信部消息,原材料工業司、裝備工業一司共同召開鋰行業運行和動力電池上游材料漲價問題座談會。據悉,會議主要是摸底行業現狀,倡導保供穩價,加速國內鋰資源開發以及回收,保障產業良性可持續發展。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等行業組織,以及鋰資源開發、鋰鹽生產、正極材料、動力電池等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有關負責人參會。
會議聽取了重點企業生產、擴產和銷售情況,分析了當前資源開發和擴大生產供給方面面臨的瓶頸問題,針對近期出現的鋰資源及鋰鹽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問題,圍繞鋰鹽產品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生產消費情況、動力電池產業受影響情況、保供穩價政策措施等進行了交流。會議要求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要加強供需對接,協力形成長期、穩定的戰略協作關系,共同引導鋰鹽價格理性回歸,加大力度保障市場供應,更好支撐我國新能源(4.060, -0.02, -0.49%)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近期碳酸鋰價格的上漲是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需求共同拉動的,短期來看,鋰供應還將維持偏緊張的狀態。國泰君安(15.550, 0.00, 0.00%)證券在近期的研報中表示,近期工信部提出持續加快國內鋰資源開發,但鋰供應增量一年內并不會出現(更多影響的是遠期供應預期),預計鋰現貨價格短期內仍易漲難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