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醫療設備對電子裝置的需求與解決方案
Molex 莫仕看到隨著中國一些頂尖移動品牌的可穿戴手環產品在消費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可穿戴設備在很多領域的需求都在不斷增長。不過,對社會影響最重要領域是可穿戴醫療設備,這種可穿戴設備對設計和功能的要求都很高。
在醫療領域中,可穿戴設備在心率監控方面的技術已經成熟,但我們更看好具有交互性功能的保健醫療設備方案,這類方案才是電子技術與醫療保健的真正融合。
隨著在給藥設備中引入電子裝置,市場上的產品已經從純機械裝置轉變到機電裝置了,并且成為更大型的聯網保健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這些新穎的智能給藥設備和聯網保健解決方案改變了人們對于新藥物和給藥裝置的認知看法。
如今,可穿戴醫療設備不僅僅是輔助裝置,更多地用于診斷、治療和監測疾病。這些設備既要符合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指引的要求,也要容易被病患接受且經濟實惠,這的確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地任務。
由于開發成本不斷攀升,以及對標準的堅持,會造成平價醫療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工作。可穿戴醫療設備的主要目的是減少面對面的診療步驟,盡可能節約醫護與病患的時間和資源。一次性產品能減少二次處理成本,如回收,維護和滅菌操作,因此變得更加容易被接受和使用。
可穿戴醫療設備的設計應該注重于便于患者使用,最好操作過程不要超過3 個步驟。
Molex 莫仕旗下Phillips-Medisize 公司和Subcuject在可穿戴推注器方面的合作是根據以上目標來設計的。
合作成果新型可穿戴滲透式注射器 Wearable Osmotic Bolus,是一款一次性預裝藥物可穿戴注射器,該產品成本低,易于使用,利用滲透力來完成整個注射過程,所需的組件少,從而減少了開發時間和成本。
此外,Subcuject 和Phillips-Medisize 不斷探索,以滿足較大劑量藥物注射需求,這類設備可讓患者幾乎在任何地方自行進行某些藥物注射,而無需專業人員臨床操作,從而降低醫療保健的成本。
Molex莫仕屬下Phillips-Medisize 中國區業務拓展負責人 Michael Wang
2 可穿戴醫療設備的應用與技術趨勢
可穿戴醫療設備使用先進的電子裝置來精確測量健康狀況和醫療數據,及時將數據傳送給醫護人員,用于干預、建議和治療。
一款成功的可穿戴給藥裝置產品要便于患者使用,這是維持用藥依從性的關鍵因素。對于患者來說,注射器易于使用尤為重要,這樣能方便他們依照藥物治療方案的指示用藥。而且,一次性產品會更方便患者使用。
這種方法能夠盡可能讓病患意識到自己不是個“病人”,使他的生活一切如常。對于患者來說,易于使用的產品至關重要。因此,Philips-Medisize 的技術可以幫助醫療設備制造商搶占先機,趕超競爭對手。
在某些項目中,端到端設備開發的執行速度可以縮短到18~24 個月。此外,設備制造商可仍然保留對于創新差異化產品的知識產權。
可穿戴醫療領域的宏偉目標包括大容量(> 2.0 ml)皮下注射。我們認為這將推動可穿戴設備成為解決慢性疾病的解決方案,為了便于使用,藥物容器可選擇以PFS 或藥筒的形式進行設計。
3 Phillips-Medisize的解決方案
Phillips-Medisize 是致力于不斷努力提出創新解決方的領導者,例如上述提及的滲透式可穿戴推注器,這可省去包括電池在內的附加電子裝置,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小對環境的影響。
Molex 莫仕一直關注如何結合可穿戴設備領域中機械電子設計和制造方面的專業知識,為使用機械、電子裝置或兩者俱備的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最好地幫助客戶制造出有用的、高效和直觀的差異化可穿戴產品。
我們在全球范圍取得最具創新可定制電子技術,并將其用作關鍵的設計開發組件,以此改善用戶體驗和效率。
作為互聯健康領域的全球領導者,我們思考如何運營“互聯生態系統”,并且與客戶合作開發產品,這是互聯健康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體系同時使得病患、醫療保健提供者和運營者受益。在這一領域我們擁有強大實力和豐富經驗,我們開發了受監管的嵌入式系統軟件、數字接口和應用程序以及軟件。
通常,我們采用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與客戶合作,創建結合人體工程學和機械解決方案的創新產品,這些產品通過當今通信技術,實現患者和醫療保健提供者共享數據。在某個示例產品中,按鈕被設計在產品中央,只需以最小的壓力就能操作,提供了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解決方案。而且,藍牙連接確保注射時間、注射劑量和身體位置數據均與病患應用程序和儀表顯示保持同步。
此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可以使用儀表板對患者進行主動和非侵入式的監視,保證醫療保健提供者及時了解病患所需要的支持。
Molex 莫仕解決方案發揮重要作用的另一個關鍵領域,就是實施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并且預裝藥物的標準主容器。
我們努力的目標是創建有效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實現以病患護理為中心方便操作步驟,確保實現簡單的3步操作程序:剝離—放置—按壓。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雜志2021年5月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