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車聯網生態發展圓桌會議召開:車聯網的進化方向是生態車聯網
近日,“探路車聯網生態發展”圓桌會議暨騰行智庫第三期沙龍在京舉辦。本次會議由清華創新發展研究院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騰訊社會研究中心和騰行智庫協辦。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何霞、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交通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慶勇、中國科學院大學公管學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劉朝、法國里昂商學院2018 Global DBA CMO周平、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兼首席專家張永偉等出行領域的學者和業內專家到場,共話車聯網未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7/403258.htm嘉賓圍繞車聯網產業的趨勢和產業生態的前景進行了主題分享和研討交流,探討了車聯網的發展驅動力、車聯網相關法律問題、車聯網的技術支持、車聯網的應用落地案例、未來車聯網的進化理念等議題,希望通過“把脈”當下車聯網生態,對未來車聯網發展進行“探路”。
嘉賓們一致認為,車聯網的發展需要政企的協同、產業的共融,需要技術創新驅動,出行場景的拓展需要基于交通的本質,開發安全高效、具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應用,同時未來的車聯網需更加注重用戶體驗,一定是以人為中心,其進化方向是生態車聯網。
“車聯網熱”背后的冷思考:既要頂天,更要落地
近年來,車企積極入局車聯網,尋求破圈機會,進行數字化轉型,無論是行業內外,伴隨著眾多資源的涌入,車聯網這個詞越來越熱。
面對“車聯網熱”,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卻分享了自己的“冷思考”,他認為,從智能交通的角度來看車聯網,其現狀是“童話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王笑京認為當前車聯網的主要困境,是出行的剛需多數已被已有的技術應用所覆蓋,特別是搭載了4G的手機移動端APP,其次,新提出的場景無吸引力,商業模式不清。這就應該對車聯網有更高和更多的要求:首先是要明確,交通的本質是安全和高效,方便和舒適應該排在第二位,增值消費和娛樂排位靠后;其次,智能交通要以應用落地為導向,而且需要有可信和實際的測試,要能在現實的路上“跑起來”,技術終將為落地服務,從這個角度來看,技術并沒有高低之分,先進的技術若不能實現落地,永遠是務虛。
騰訊自動駕駛業務總監劉春也談到了騰訊對出行安全觀的重視,比如說騰訊科恩實驗室與特斯拉、寶馬在汽車安全領域的合作,以此保證車聯網跟車路協同系統的安全性,為自動駕駛保駕護航。
同時,場景落地的背后,技術和創新依然至關重要。王笑京認為,未來的研發需要對歷史和周邊進行研究和借鑒,同時,不能熱衷于名詞創新,更不能去干新瓶裝舊酒。他還認為,創新需要一份“冷靜”:“科技研究、產品開發和產業化的規律你還得要尊重,一定是成功的少數和失敗的多數。大浪淘沙,最后剩下的才是精華。所以真正的創新和落地才是出路。”
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何霞也認為技術創新發展是促進車聯網進化的助推器,車聯網應該抓住5G機遇,加速技術網聯化、智能化以及5G與各項新興技術的融合升級,推動5G與AICDE(A: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I: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C:Cloud Computing 云計算、D:Big Data 大數據、E:Edge Computing 邊緣計算)等技術的緊密融合,充分發揮1+1大于2的化學效應,打造一站式新型服務能力,打造泛在智能基礎設施。此外,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交通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慶勇也介紹了“復合型交通大數據智能系統工程”,并且分享了與該工程相關的應用案例,認為數據及背后支撐技術會帶來交通系統的變革,但同時,交通領域大數據也面臨數據孤島、技術復雜性、技術技能、領導能力缺乏連貫一致的策略等問題。
無論是5G還是大數據,車聯網的發展離不開技術變革,發展創新,攻堅技術,這需要“頂天”的氣魄,同時,車聯網的未來,也需要有“落地”的務實。
“車市凜冬”下的御寒良方:共創生態車聯網
近一年的出行市場,一面是車聯網的入局者眾,集體擁簇,另一面,卻是車市遇寒,凜冬已至。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截至今年6月,我國車市產銷已連續12個月呈現同比下降。車聯網成為了業內外所看好的御寒良方,但是,現有的車聯網痛點明顯,除了需要政企合作,產業協同,需要“頂天”和“落地”精神,還需進行出行體驗的進化,以助力車市回春。
法國里昂商學院2018 Global DBA CMO周平認為“車聯網的未來將是生態車聯網”。車聯網的未來需要關注新生態人群,比如95后、00后。當聚焦微觀的用戶體驗時,他認為汽車已經不再是一點到一點的出行工具,而是具有智商和情商的“人”,今后我們經營的將不再是人車關系,而是人人關系,過去對車都是理性需求,現在都是情感需求。他認為,車聯網要增強用戶黏性,實現“生態車聯網”的進化,其車端體驗需要完成從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轉變。
周平認為“生態車聯網”需要產業“共創”,他以汽車制造業和互聯網產業的“共創”為例,認為“培養數據思維的跨界人才”將助力更快的突破“共創”瓶頸,更好的將人們對車的理性需求與情感需求“共融”。
基于對用戶體驗的觀察,騰訊車聯網研發副總經理李睿認為,車聯網的應用現在面臨著三大問題:第一是本身應用的基數比較少,第二是不能夠簡單照搬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模式,第三是車載移動出行場景是一個碎片化多服務連接的形態。
李睿還分享了生態車聯網的四個進化方向:第一個方向,生態車聯網應該以人為中心,只有用戶足夠活躍才是真正的生態;第二個方向,生態車聯網應該往跨場景和跨終端的方向發展,要思考通過融合的賬號和支付能力,打通車內外場景;第三個方向,生態車聯網必須跟車企共建,讓豐富的內容服務生態與車載場景充分適配、有機結合;第四個方向,生態車聯網要和開發者進行共建,提供給開發者比較便捷的開發工具,讓開發者屏蔽掉車機軟硬件的復雜性,同時,給他們提供用戶使用服務的場景,共同促進生態車聯網的應用繁榮。
搭建出行領域價值分享平臺,共促出行服務人性化
車聯網生態未來如何進化?宏觀層面,需要政企合力,車企和互聯網產業共創,構建生態,建設“人車店廠”新型關系;微觀層面,車聯網需要更加注重產品體驗,需要借勢新興技術的發展,拉近人車關系,讓用戶感知出行的“人性化”標簽。未來車聯網將是以人為中心的生態車聯網,未來智慧出行的核心進化方向,是通過智慧化的技術手段,推動生態化的產業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人性化的出行服務。
本次會議匯集了出行行業的知名學者和行業專家,提供了一個出行領域開放交流的平臺,這次會議由多方聯合舉辦,也是騰行智庫舉辦的第三次出行沙龍。騰行智庫于2018年12月正式成立,匯聚了智慧出行領域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以及頂尖科技企業、汽車企業、出行公司掌舵人等行業精英,旨在搭建智慧出行領域的互助交流與價值分享平臺,通過產業論壇、企業訪問、學術研討、主題沙龍等深度交流活動,為行業發展與企業決策提供有益參考和理性咨詢,并促進資源對接。
在前兩期的沙龍中,騰行智庫以“人與車的關系——進化、重塑、變革”以及“5G時代,汽車行業進化論”為主題,著重探討了未來人車關系和車企的數字化轉型,本期沙龍則從更加全面的視角聚焦車聯網生態,進行了車聯網的“把脈”和“探路”,未來,騰行智庫希望繼續搭建平臺促進出行領域各方交流對話,提升“連接力”,發揮騰訊“數字化助手”的角色,以促進出行服務人性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