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機器人為彈性制造而生 電子、汽車與工具機為臺灣潛力應用
過去傳統工業機器人適用于大量與標準化的作業流程,然隨著少量多樣的生產需求席卷制造業,傳統工業機器人恐無法適應需要頻繁更換產線的作業流程,因而促使市場對于協作型機器人的需求逐年增加。過去汽車產業一直是工業機器人的重度使用者,然機器人業者未來則是看好在電子產業、金屬加工與工具機等領域,將成為機器人的另一潛力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4/399965.htm從協作機器人在電子產業的使用需求分析
傳統工業機器人從導入到裝機部署,耗時往往長達數月,加上其學習曲線高、又占用廠房面積,一經上線便訴求避免進行大的變動,因此其往往負責定點定位、具有重復性、標準化的作業流程,適合大批量的生產,此類應用場域又以汽車廠為多,一般新車從量產上市到停產退場,產品線生命周期約3到6年,足以讓汽車廠的投資獲得回收。
然制造業現為達到客制化、少量多樣的生產需求,產線頻繁更動已是必然趨勢,也考驗著機器手臂適應彈性生產的能力。象是隨消費者導向的市場需求,光陽機車迄今推出的車款多達290種,其透過智能產線的導入,徹底改變過去完成1個零件必須換3條產線生產的情況,現在,光陽同一條產線就可生產6種零件,充份提高了彈性生產能力。
而刀庫大廠德大機械,則是1條產線可生產57種零件,其位于臺中精密機械科技園區打造的智能制造試營運場域,也打造了1條可進行9種零件混線生產的智能產線。
彈性生產考驗機器人適應能力,Universal Robots(UR)大中華區總經理蘇壁凱則指出,協作型機器人之所以逐年受到市場關注,主要在于協作型機器人具備幾項優勢:其一是訴求體積輕巧可大幅度減少廠房占積,而其大幅降低使用復雜度,相較傳統工業機器人需要專業工程師進行設定編程,一般非專業背景的工廠作業員也能輕易使用協作型機器人。
此外,其在人機協作環境中的使用比起傳統工業機器人更勝一籌,能夠深入過去傳統工業機器人無法觸及到的作業流程。
UR臺灣區業務經理張仁銘則是指出,過去傳統工業機器人在汽車制造的應用,大多在于如鈑金等大型材料的搬運或焊接噴涂作業等,汽車市場雖已逐漸飽和,達到一定程度的自動化,然汽車外圍組裝作業,如汽車座椅鎖附螺絲、車燈的組裝等作業,目前仍以人力作業為主,因此其仍是協作型機器人未來可期的市場需求。
除此之外,蘇壁凱也看好未來協作型機器人在電子產業、金屬加工、工具機市場的應用。根據IFR調查,特別是從協作機器人在電子產業的使用需求來看,臺灣是全球排名第四大的買主,次于中國大陸、韓國與日本,然韓國與日本的機器人使用密集度都遠高于臺灣,因此臺灣電子產業對于機器人的需求可說是后勢看漲,未來甚至有望超越汽車產業,而其主要應用包括上下料、組裝、插件等應用,另在半導體、光電產業的無塵室應用,對于協作型機器人的需求也占有一定比例。
而工具機方面,則是以搭載移動設備成為活動式機器手臂,在單站間取代人力進行加工件的取放作業,用以提高作業效率,現如今許多工具機大廠如臺中精機、永進機械等也已陸續集成機器手臂,設計成雙機運行的模式,在勞力相對密集的金屬加工產業來說,可大幅減少對人力的依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