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如果把關鍵技術比喻成一頭牛,它的四條腿就是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要想讓一頭牛邁步向前走,動員再多的人來抬牛腿都無濟于事,只有牽著牛鼻子,牛才會邁步,牽引牛鼻子的力量就是市場。”3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長李國杰在中科曙光年會上發表題為《披荊斬棘邁向新征程》的主題演講中如是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3/398545.htm他表示,沒有走出實驗室的技術不能稱之為關鍵技術,發展關鍵技術重點之一是依靠企業。與國內的同行相比,曙光的強項在技術,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以下為李國杰院士在2019中科曙光員工年會上的發言原文:
今天,來自全國各地以及美國和俄羅斯的近4000名員工歡聚一堂,回顧篳路藍縷的艱苦歷程,展望實現夢想的美好未來,這是曙光公司發展史上將載入史冊的一天。
我們在慶祝公司邁過100億元企業門檻的同時,已經走上了奔向1000億元領軍企業的新征程。此時此刻,我和大家一樣心情激動,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我想與大家分享在曙光拼搏24年的幾點體會。
第一點體會是辦高技術公司必須有拼搏精神。
1995年,深圳曙光公司剛成立的時候,IBM、DEC等外國公司生產的大型機、小型機一統天下,國產高性能計算機市場占有率幾乎是零。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商品化的高端計算機產品,必須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和信心。1993年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到智能中心參觀時,號召智能中心當敢死隊,像當年劉鄧大軍一樣殺出重圍。
曙光公司就是靠“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勇氣沖向市場,在很多人認為難以成功的高性能計算機領域做出了令人欣慰的成績。
曙光公司研制的每一臺高性能計算機都是克服重重困難逼出來的,曙光計算機的市場更是銷售人員頑強拼搏一個訂單一個訂單爭取來的。
1997年春節期間,一臺曙光服務器在偏僻的東北三間房車站當了一年多備用B角后獲得了上崗機會,公司技術和銷售人員冒著嚴寒趕赴現場,終于從鐵道部打開了國產服務器的市場缺口。現在公司的規模大了,但艱苦奮斗仍然是曙光的傳家寶,“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傳統任何時候也不能丟。
經過24年的努力,特別是2006年天津曙光公司成立以后,在歷軍總裁的領導下,曙光公司的高性能計算機國內市場份額9年排名國內第一。在高端服務器產品上,曙光公司實現了數十項業界領先的設計。曙光公司采用獨創的激光加工技術,突破了世界最先進的高性能計算機蒸發冷卻技術。
我們的技術水平提高了,但與國際巨頭相比,我們還是個小公司,技術上與國外大公司還有相當大的差距。20多年來,曙光公司沒有分心,只埋頭干了一件事:打造中、高端計算機的自主品牌,為中國的信息化提供關鍵設備和服務。
我們要不忘初心,心無旁騖,在自己選定的軌道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擼起袖子加油干,再拼搏20年!
第二點體會是企業要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我國科研隊伍的精兵強將集中在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半以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40%以上的杰青工作在國家重點實驗室。但是,工程性的技術創新是在成本、時間、兼容性、標準、人力等強約束條件下的創新,沒有走出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不可能理解這些約束條件。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習慣于從技術出發找市場,但突破關鍵技術的成功之路往往是根據市場找技術。
我國目前的問題是需要長期積累的高端技術供給不足。政府部門希望大學與科研機構往下游走,鼓勵大學和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做技術創新。由于采用不切實際的假設和簡化的模型,許多紙上談兵的技術設想會被企業界淘汰或遺忘,最終埋葬在技術到市場的“死亡之谷”。歷史已經證明,這條路走不通。
掌握核心技術的正確途徑應該是以企業為主體,走市場化道路。如果把關鍵技術比喻成一頭牛,它的四條腿就是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要想讓一頭牛邁步向前走,動員再多的人來抬牛腿是無濟于事的,只有牽著牛鼻子,牛才會邁步,牽引牛鼻子的力量就是市場。
以高端服務器的并行文件系統為例,我的三代學生(包括現任計算所所長孫凝暉)的博士研究方向都是機群文件系統。這項核心技術在計算所內就研究了十幾年,但一直做不到商品化。等到一批計算所的博士畢業生轉到曙光公司工作后,按公司的機制管理又開發了兩三年,才成為曙光公司的看家技術之一Parastor。
曙光公司現在的研發人員已經超過2000人,研發投入持續加大,應當能進行一些過去不敢做的關鍵技術研發。與國內的同行相比,曙光的強項在技術。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不能指望大學與科研機構把有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技術送到我們手里。
當然,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曙光的軟件開發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今后要大力增強軟件開發力量。曙光做系統架構、編譯和算法優化等方面的研發能力不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曙光公司要與我們的大股東密切合作,突破全世界還沒有掌握的核心技術。
第三點的體會是走開放合作的發展之路。
曙光公司是以做服務器硬件起家的制造型企業,信息產業的重點向軟件和服務轉移的趨勢迫使曙光公司必須逐步轉型。早在十幾年前,曙光公司就將公司的發展方向定位于4SP,即服務器產品供應商(Server Provider)、存儲產品供應商(Storage Provider)、解決方案供應商(Solution Provider)和服務供應商(Service Provider)。
近幾年曙光公司經營策略一直是以硬件研發制造為基礎、以發展自有軟件和服務為重點,逐漸提升硬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軟件和服務產品在銷售收入中的比重,持續改善企業盈利能力。
當前,曙光公司在許多城市建立的云計算中心,早已不是賣產品,而是賣服務,服務將逐步成為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近幾年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興起為曙光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曙光在發展城市云和智慧城市方面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要實現公司的轉型發展,要抓住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必須走開放合作的發展之路。
曙光公司要堅持“誠信、協作、學習、創新”的企業價值觀,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顧客的認同,公司才能走得更長久。
公司的人力、財力和技術都是有限的,要推動中國的計算機產業向高端發展,必須聯合產業鏈上下游許許多多的企業。過去的市場競爭是你死我活,今天要更強調互利共贏。
曙光公司一直是開放性較強的公司,曙光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文化。今后要以更開放的心態尋求更廣泛的合作,不僅要與上下游企業、同行企業合作,還要與各地政府合作,與大學、科研單位合作,與投資部門合作,特別是誠心誠意與用戶合作,共同培育安全可控的產業生態,一起做大做強中國的計算機產業,為實現網絡強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