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阿里云的頭一個十年
“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這句誕生于中國體育界的口號,如今已經用來泛指諸多領域的“中國制造”。2017年5月,“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這些“中國制造”的產品、服務開始走出國門,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無疑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而除了像高鐵、港珠澳大橋這樣的社會基礎設施領域的杰出代表以外,中國在云基礎設施領域同樣具有“走出去”的強大實力和潛力,阿里云就是其中優秀的代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2/397398.htm1月30日,阿里巴巴公布了2019財年第三季度財報。2018自然年阿里云營收規模達到213.6億元,從2014年到2018年的四年間增長了20倍左右,成了亞洲最大的云服務公司。已經沖出亞洲的阿里云的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趕超世界第一。
云,堅定的信念
在體育界,最早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就是中國女排。在世界“三大賽”的領獎臺上,我們看到的是女排姑娘們笑靨如花,可又有誰真正了解女排運動員背后默默流下的汗水與淚水呢?
任何一次的成功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都要經過長期積累,以及千百次的錘煉和打磨。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也是用了十年時間才實現了營收超200億元。你知道阿里云的這個“亞洲第一”的背后,又有著怎樣一段不為人知的的奮斗史?
每一次的失敗可能都有不同的理由,但是所有的成功通常是有規律可循的。阿里云依靠前瞻性的戰略,牢牢掌握核心技術,建立豐富的生態,以及自身的商業智能前瞻,在發展的頭一個十年便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云計算一直是阿里巴巴的長期戰略。過去10年中,阿里巴巴對阿里云累計投入超過430億元。這些投入的成果正逐漸顯現。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阿里云的成功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與阿里巴巴集團整體戰略的推進,以及數字化轉型浪潮的巨大推動密不可分。
阿里云的誕生與AWS有些相似,兩者都脫胎于代表先進力量的龐大的商業帝國。但是兩者又不完全一樣,當初亞馬遜推出AWS公有云服務有些無心插柳柳成萌的意味,而阿里云“自立門戶”則是阿里巴巴大格局中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一顆棋子。
早期,整個產業界對于云計算的前景其實有不同的爭論,“新瓶裝舊酒說”“未來說”等甚囂塵上。在阿里巴巴內部也產生過巨大的意見分歧,甚至有人曾經建議解散阿里云。最終是馬云力排眾議,他的一句“如果不做云計算,我們將來會死掉”的論斷,讓阿里云有了堅定走下去的基礎和動力。
如今,阿里云不僅堅持了下來,而且活得非常精彩,成了中國公有云市場上的一面旗幟。如果問,阿里云成功最大的經驗是什么?一句話,“從商業中來,到商業中去”。阿里云的誕生,其根本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各類商業問題,它不是單一的技術和工具,而是一把鑰匙,是打開數字經濟大門的新技術、新思路和新方法的集合。
核心技術能力提升讓阿里云更從容
什么讓阿里云這么有底氣?最關鍵的還是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如今的阿里云是中國第一個獨立研發擁有大規模通用計算平臺的公司。從2009年2月寫下第一行代碼開始,阿里云自主研發的核心操作系統“飛天”歷經十年迭代和演進,讓阿里云有了與國際巨頭一較短長的“定心丸”。很多人一提到“飛天”,總忘不了提及一個亮點,即“5k”——單一集群規模達到5000臺,這極大地提升了阿里云對外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
另外,阿里云通過云智能重構企業數字進程的方法論也得到了廣泛驗證和眾多行業用戶的肯定。阿里云正在向各個領域滲透,城市大腦、數字政務、新零售等諸多領域都有阿里云的身影。大到城市治理,小到買一張過年回家的火車票,你都在與阿里云親密互動。
自主研發雖然困難重重,但這已經成了阿里云成功的基因之一,讓阿里云在面對任何技術挑戰時都能更加從容。從AI芯片NPU到飛天操作系統,從神龍云服務器到POLARDB數據庫……從硬件到軟件再到平臺,阿里云可以說是事事親力親為。2014年至2018年是阿里云實現“蛙跳式”成長的階段,在這期間,自主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直接帶來的結果是每年收入翻番。
包括技術在內,阿里巴巴還在繼續加碼對云業務的戰略投入。不久前,阿里巴巴宣布將阿里云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整合全集團技術團隊,將集團中臺和“達摩院”的技術力量與阿里云全面結合,目的是打造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于云計算的智能化基礎設施。
“中臺戰略”中流砥柱
“中臺戰略”是阿里巴巴這個巨大而豐富的生態中自然孕育而成的一種技術和生態戰略。“業務中臺+數據中臺”撐起了阿里巴巴內部的大部分業務,從傳統的淘寶、天貓到現在的菜鳥、螞蟻金服等,真正實現了“大中臺,小前臺”的架構。
你知道“聚劃算”的后臺有幾個技術和運營支持人員?你知道為什么“盒馬”敢承諾3公里范圍內30分鐘內將生鮮送到家……這些你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都是因為“雙中臺”在發揮著作用。“中臺戰略”實現了技術與智能的和諧統一,為阿里內部“新物種”的孕育和成長提供了必要的支撐和“養料”。
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必須將技術與商業智能有效疊加。舉例來說,阿里巴巴每年的交易額達到數萬億元,如果像傳統企業那樣采用“人海戰術”,每個運營人員的壓力和工作量可想而知。正是因為實現了智能運營,所以幾百個運營人員已游刃有余。
財報顯示,阿里云營收的強勁增長主要來源于大型企業客戶收入的提升。得益于阿里巴巴數字化“中臺理念”,福特、億滋、海底撈、蒙牛、特步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步伐快速而堅定。據統計,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的中國科技類公司在使用阿里云。顛覆就這樣發生了。
為下一個十年做好準備
從阿里云的實踐來看,數字經濟正“乘云而上”。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新的范式。阿里云通過技術的創新帶來了生產力的大爆發。在全面數據化、智能化的基礎之上,幾乎每個行業都在經歷從傳統、封閉、線性的供應鏈,走向開放、價值協同的過程。
阿里云今日之成功應該與企業運營的數字化重構這一大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看待和分析。1913年橫空出世的福特流水線,是生產力的一次巨大騰飛。但是今天企業運營的數字化重構,僅有流程的重構是不夠的,必須實現技術、運營、服務的全面數字化和智能化。同時,阿里云正在快速增強自己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市場上的技術優勢。僅在過去的一個季度中,阿里云就發布了678種產品和功能,主要集中在數據智能、AI應用和企業解決方案相關方面。阿里云智能提供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新技術、新思路和新方法。
阿里云已經為智能化的未來十年做好了準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