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圈迎來“最難熬上半年”,小米、魅族、vivo大秀工程機能否逆襲?
另一方面,在5G通信技術正式商用之前,手機廠商也迎來創新真空期。面對銷量下滑,壓低毛利率打價格戰已不再是首選,產業進入到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發與生態鏈整合能力的比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1/397329.htm想要振奮銷量,就要打破供應鏈集中帶來的同質化,效果最好的顯然是外觀設計的變化。只有更具科技感與未來感的設計,才能符合消費者“消費升級”的心理預期,刺激消費。
5G不落地,用戶難買單
即使廠商變著花樣推出新的概念形態,但在今年下半年5G正式商用前,用戶仍然需要面對抉擇:一方面廠商大力宣傳5G帶來的額高速低時延的便利,爭取成為首批將5G手機推向市場的廠商。另一方面廠商又在宣傳5G短時間難落地,體驗與4G差不多,以保證現階段產品不滯銷。
所以,5G通信商業化的時間點,成為了部分消費者猶而不決的關鍵。
2018年10月,國內三大運營商公布了首批加入5G網絡試點的18個城市,這些城市最快2019年即可享受到5G網絡帶來的便利,其他城市可能需要等到2020年陸續開通。
于此同時,終端廠商也正在全力加速5G的部署。1月24日,華為發布了全球首款5G 基站核心芯片——華為天罡,配合華為全系列全場景極簡5G解決方案,能夠大幅提升部署和運維效率。
而對于其他廠商來說,高通即將推出的驍龍855移動平臺,僅內置一顆X24 4G網絡基帶,想要實現5G上網需額外外掛一顆X50基帶。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微博表示,算上物料、專利、稅款,首批5G手機至少要貴700元。
結合《2018中國移動消費者調研》數據表示,中國消費者更換手機的平均周期已經達到22個月。考慮到5G網絡普及的循序漸進,對于非試點城市購買5G手機的影響較小;但對于18個試點城市的用戶來說,很可能剛剛更換的新手機,就成了5G時代的過氣商品。
可見,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頹勢很大概率會在2019上半年持續蔓延。
非洲淘金正當時?
為了解決國內的市場的頹勢,國內一線廠商表現出強烈出海意愿。一方面,廠商開始全力進軍歐美市場,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開始進軍非洲、南美、俄羅斯,尋求更大的市場增量。
本月21日,小米宣布在非洲地區成立銷售部門,推動小米非洲業務的拓展;華為也宣布在南非建立首個倉庫,未來或將把非洲納入首發地區。此外,聯想、華為、中興、以及有“非洲王”傳音,均在非洲市場具有一定市場份額。
根據全球移動通訊系統協會(GSM Association)發布的報告,非洲互聯網滲透率大幅增長,從2005年的2.1%上升至近28%,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旺盛的智能手機需求。從獨立用戶和移動銜接數量來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區域是近5年來增長最快的手機市場,但仍有超過10億人沒有智能手機。
所以,放眼整個2019年手機市場,國際化必將超越5G以及其他技術創新,成為國產手機尋求增長最重要的機遇。中國廠商的“出海長征路”,能否帶領國產手機走出僵局,是步步為營還是唯快不破,或將成為今年手機行業的最大看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