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曙光大數據建功
很多好萊塢科幻電影里,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輕輕觸及電腦屏幕,迅速就能找到自己所關心的信息,原本復雜的事情瞬時變得簡單輕松,效率驚人。這樣的場景,早已經從科幻走進現實,正在由曙光大數據在背后驅動,青島嶗山區“三建聯動”生動演繹。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1/396913.htm“大數據”體現政務高效率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互聯網與行業之間的深度融合變得密不可分。對于青島嶗山區而言,如何讓以“黨的建設”、“社會建設”和“城市建管”為重點的“三建”,更好地融入互聯網的基因,讓繁冗的政務輕裝上陣的同時,又能極大地提升其功效,嶗山區果斷地引入了曙光的“大數據”,開創了“三建聯動”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新模式。
嶗山區“三建聯動”是一個典型的網格化治理平臺。這個平臺目前由32個數據系統構成,包含:6個數據庫系統,1套大數據支撐平臺(包含1個大數據分析系統和1個大數據運維系統),11個基礎業務系統,10個部門對接系統,1個視頻整合云平臺,1個網格員日常工作APP系統,1個群眾互動微信公眾號系統,1個三維立體空間展示系統。
在平臺的運轉過程中,利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通過數據的采集、清洗、融合、分析等方式,提煉數據的應用價值,并基于此,打造具有嶗山特色的優政惠民服務體系。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嶗山區“三建聯動”網格化治理平臺在信息數據采集和部門數據融合方面取得了卓越有效的成績。僅民生服務和親民關懷方面,就開通了54項代辦服務,共推送代辦任務9762條;對6類特殊人群進行入戶關懷,共推送走訪任務13320條;對2類重點管控人員進行走訪,每月推送走訪任務651條。
“大數據”為政務發展“思考”
“三建聯動”體現出的不僅是嶗山區“以人為本,服務一生”的政務理念,還是嶗山區利用各種手段清除信息孤島,整合全區分散在各部門的政務信息資源,最終構建嶗山區“三建聯動”數據中心的決心所在。努力的回報顯而易見,嶗山區很快就實現了信息資源的集中存儲和統一管理。
目前,平臺已整合18個部門的業務數據,梳理了90個數據目錄、2960多張數據表、140多萬條政務數據,這些都為嶗山區的社會建設和城市建管能夠有效落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嶗山區政府通過平臺進行精細化管理與服務,實現智慧城市數據采集、整合、分析、應用的網格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真正地讓“大數據”飛奔的同時,又賦予了其“智慧大腦”。
“所見即所得”,通過三維地圖形式,對嶗山區390平方公里內的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植被、水系等三維實景進行建模,形成三維數據庫,并對網格化治理的各種工作成果進行展示,也為未來更好的城市規劃打下數據基礎。
視頻監控“一家管”,平臺集成嶗山區雪亮工程的數據和應用,通過雪亮工程建設對散落在各地的攝像頭進行橫向集成、縱向貫穿,全力打造全區,全域覆蓋無死角。735名“格格”通過手機終端作為移動點位接入平臺進行直播,以平行視角記錄現場的情況。另外,指揮中心還可以通過視頻調度,遠程指揮網格員并下發任務呢!
城管界的“福爾摩斯”,平臺對接數字化城管系統。對提報城管類事件第一時間推送給城管系統,涵蓋的內容包括市政管理、園林綠化、行政執法等多方面的城市管理內容,事件處理完成之后,通過網格員現場核查進行結案。
濃濃的特殊關愛,平臺將殘聯24項殘需申請業務流程做入系統,網格員可以通過附件的形式上傳申請所有需要的各種證件,殘聯部門通過查看附件來進行審核,改變了原先只能提交紙質材料的模式,進一步提升了部門的辦事效率。
用互聯網思維來發展電子政務,用“大數據”來提升政務水平,青島嶗山區用務實的方式打通了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贏得了好的社會口碑和民眾贊譽,未來更加可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