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這么火,系統集成商為何不賺錢?
為什么有些機器人企業“不賺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1/396622.htm1、對于本體廠商而言,研發和生產成本“太高”。
工業機器人是一個綜合性非常高的學科。想要在行業內有立足之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算法、仿真、設計、驗證、測試等等一系列研發突破。而制造業從來都是重資產行業,研發設備都比較貴,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很難有所突破。
抄?當然可以,也是所有行業技術突破的必經之路,但想要掌握核心技術,老老實實把坑都填平了才是長期戰略。
生產成本這一點更多地是針對國產機器人。因為機器人里有核心三大件,電機、減速機、控制系統,這三樣占了機器人本體的大部分成本。
伺服系統約占24%;減速器系統約占36%;控制系統約占12%;機械本體約占22%;其他外設約占6%。核心零部件三大件占工業機器人成本大頭,約72%左右。
關鍵基礎部件中,減速器控制器在國內大部分知名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均已實現自主生產,但和國際水平仍有差距;而另兩個關鍵基礎部件伺服電機和減速器,國產可用的資源非常少,仍大量依賴進口。
試想有可能零部件廠家給到大客戶的最低價格已經逼近你的成本價了,這樣一來,國產機器人根本沒法玩。
所以只要進口品牌一降價,國產品牌就會被逼上梁山。在2018年越來越多的國產機器人品牌選用純國產零部件配置以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競爭力。
2、對于大部分系統集成商而言,這個行業就是夾縫中求生存。
受限于非標自動化產業的產能、貨期、付款、服務,以及產品一致性、穩定性等因素的桎梏,能夠在國內真正突出重圍的系統集成商寥寥無幾。
國內集成商兩極分化太過嚴重
大項目意味著高風險,高技術,同時也附加高利潤,小型集成商不敢接也沒能力接。
而小項目雖意味著低風險,技術要求少,可競爭者多,最后廝殺下來的利潤根本無法給企業本身造血。
因此大部分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深陷于事多、利薄的產業窘境,面對上游本體商和設備商,無法獲得他們過多的專業資源和技術支持,同時也要面對自己本身項目周期過長,資金風險較大,付款條件嚴苛,人力資源不足等因素,行業痛點頻頻的狀態下夾縫求生存!
既然難賺錢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做?
1、資本追逐。
很多人以為做機器人可以賺錢,或者根本只是想靠機器人這個名頭圈錢。
根據互聯網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9月末,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投融資規模60.3億元,其中涉及兼并購案例12起,融資案例52起。相較于2017年,2018年工業機器人投融資規模有所減小,主要系大額的兼并購案例較少,資本市場逐漸趨于理性,傾向于尋找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2、機器換人大勢所趨。
制造業企業已經開始考慮是用機器便宜還是用人便宜。
未來工業機器人價格還在持續下降,制造業員工薪資則上升趨勢不改,預計這種趨勢仍將繼續,剪刀差會越來越大,機器換人動力會越來越強。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TheEIU)的報告分析:
到2020年,我國絕大數省份的制造業從業者的時薪將超過25元/小時,江蘇、浙江、廣東將超過35元/小時,北京與上海將超過40元/小時。
考慮到機器人效率更高,一個機器人可以替代多個人,所以單從成本的角度來看,目前機器人的成本未必比人工成本高。但預計未來大概率機器人成本將繼續下降,而人工成本將繼續上升。
機器人產業到底如何才能“賺錢”
1、對于本體商而言技術上認認真真做“好”機器人。
雖然我國自主品牌機器人在高端應用領域競爭能力較小,但是隨著國產工業機器人應用行業在繼續擴大,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滲透率越來越高,我國在一些關鍵技術突破與多元化應用取得積極進展。
只有攻克了減速機、伺服控制、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趨勢才能逐漸顯現。
2、對于集成商而言摸透行業應用工藝。
系統集成項目是非標準化的,每個項目都不一樣,不能100%復制,因此比較難上規模。但是只要熟悉下游行業相關行業工藝,進行機器人的二次開發,完成重新編程、布放等工作。
真正做到“吃透”兩字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3、對于所有從業者而言,心態要穩。
別看現在機器人一片大好,實際已風起云涌,國外廠商大批入局,國內廠商惡性競爭,政策變化,資本暴雷,這其中有波峰必有波谷,暴風雨來臨的時候,誰都無法獨善其身。
機器人行業下半場,如何穩住自身,布局未來是每一位機器人行業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