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巨頭們的AI研究院戰事
幾天前,普華永道(PwC)公布了最新報告,這份報告詳細的分析了全球1000家花費最多研發經費的上市公司,上面顯示今年1000強總計投入了7820億美元(約5.4萬億人民幣)的資金進行研發,比去年增加1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12/395505.htm研究顯示,全球各地區的研發支出都出現了增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和歐洲,分別增長34.4%和14%。
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以226億美元(約1567億人民幣)的研發支出位列榜首,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162億美元跟在后面,德國大眾排在第三,研發支出為158億美元。

亞馬遜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了AWS、Alexa以及計算機視覺等尖端科技的研發中,以便在之后為諸如Amazon Go無人收銀商店這樣極具野心的項目提供支持。
據相關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亞馬遜有一半利潤來自AWS云服務,AWS業務在第三季度的營業利潤率為31%,
再來看國內,阿里雖然連續第三年蟬聯國內企業研發支出榜首,研發支出為36億美元(約249美元)。但從全球的企業來看,同樣是做電商的亞馬遜研發費用大概是阿里6倍。
因為華為沒有上市所以不在榜單中,去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左右,如果列入能排在全球前十的位置。
顯然,與國外相比,國內科技巨頭的科研資金投入有點“微不足道”,但是,科技作為企業最核心的驅動力早已成為國內企業的共識。
前一陣,馬化騰深夜知乎提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可以說,國內的科技巨頭早已覺醒,那種跟隨式的創新早已被摒棄,原創能力才能決定企業未來。
其實,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發展趨勢或多或少能在美國的科技公司發展歷程中找到影子,究其原因,在于中國科技創新基因少,互聯網企業發展時間短,最重要的是,國內對于產權保護機制較國外來說還不完善。
有些公司不是不想創新,而是不敢創新,畢竟,國內“抄襲”成功,原創“餓死”的例子太多了。
國外很多科技公司成立研究院,例如微軟亞洲研究院、谷歌X實驗室、IBM中國研究院等等。

因此,國內的科技巨頭們也趕緊迎頭趕上,抓緊成立自己的研究院,BAT早早成立了自家的研究院,大力投入研發資金,TMD也不甘落后,手機廠商巨頭華為、OPPO、小米也在相應地做出戰略部署。
雖說國內各大企業紛紛成立研究院,打著“改變世界”的旗號,但有些是不是跟風炒概念還有待商榷,接下來,就看看國內成立的研究院到底都研究了啥?
一、BAT研究院都在研究啥 ?
阿里巴巴去年成立了達摩院,一時風頭無兩,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對達摩院的發展提出三個要求: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長、服務全世界至少 20 億人口、必須面向未來、用科技解決未來的問題。

現在距達摩院成立一年多了,很多人其實還沒有搞清楚達摩院到底是一個什么機構,它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它能為阿里巴巴帶來什么好處。
簡單來說,達摩院目前有三個重點工作,一是底層算法算力和大數據處理;二是云端芯片;三是量子計算。
阿里想要做自己的芯片,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TO、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宣布將新成立一家半導體公司“平頭哥”(馬云親自為半導體公司賜名——“平頭哥”,該名取自動物界平頭哥——蜜獾,寓意“激情澎湃,頑強執著”“相信小的偉大,勇敢逐夢”“聰明樂觀、勇猛皮實”之義),致力于量子計算芯片的研發,并且透露阿里將在兩三年內推出量子計算芯片。

張建鋒透露,阿里未來重點關注的幾個芯片方向包括:神經網絡處理芯片(NPU),近期阿里巴巴已組建了相關團隊;面向終端的嵌入式芯片,主要功能是獲取和傳送數據;量子計算芯片,去年阿里巴巴發布了量子計算戰略,而量子計算要變成現實就需要芯片做支撐;還有面向物聯網(IoT)的芯片。
除此之外,達摩院這一年來沒閑著,截止目前,已引進9名國家千人計劃科學家、數十位終身教授。還設立了學術咨詢委員會,主要做學術咨詢。
達摩院還在全球各地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包括亞洲達摩院、美洲達摩院、歐洲達摩院,還開始在中國、東南亞、歐洲、中東、北美等地籌建全球研發中心。同時,達摩院與世界范圍的頂級高校開展學術合作,建立聯合科研基地。
達摩院宣稱已經在國際頂級技術賽事上獲得了近20項世界第一,并落地了多項研究成果。
例如,今年1月,達摩院參賽團隊在閱讀理解頂級賽事SQuAD上打破世界紀錄并且超越了人類成績;今年5月,宣布研制出世界最前的量子電路模擬器“太章”;斬獲WMT 2018國際機器人翻譯大賽冠軍,阿里巴巴電商機器翻譯總量日均突破7.5億次等,
除了以上的獎項,阿里達摩院也有多項落地成果,基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的人工智能算法的天貓智能推薦、“捕捉”客戶的情緒變化的店小蜜和機器人打包技術等。
騰訊一直關注著基礎科學的發展,在前不久舉行的騰訊合作伙伴大會上,七位中外頂尖科學家,在騰訊WE大會分享了從天文、物理到生命健康等多個領域的突破性進展。這看似與騰訊主營業務無關的基礎科學卻是騰訊近期投資和研究的重點。

騰訊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表示,騰訊會對AI進行持續、長期而有耐心的投資,AI在多個方面助力于騰訊現有的產品、服務與業務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