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市場老對手相遇:華米VS華為
華米推出 Amazfit 智能手表時,曾試圖用“小米手表”的旗號來打知名度,但小米方面卻因為 799 的產品定價過高,否定了黃汪的營銷想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9/392291.htm兩年后,已經在美獨立上市半年的華米,似乎顯得篤定了許多。在最新的智能手表發布會上,Amazfit 成為華米主推的品牌,黃汪似乎有意淡去小米對自身的影響力,無論是銷量還是市占率,都拿出了 Amazfit 品牌的銷量成績作為背書。
當然,華米在營銷上倒是與小米一脈相承,“吊打蘋果”成為重要營銷手段。從預熱到發布,Apple Watch 成為華米宣傳中的常客。從產品上來看,無論是 ECG 技術比蘋果早一年,還是續航達到五天遠超 Apple Watch,都是華米足夠拿出來炫耀的資本,這一點也是客觀優勢。
可穿戴設備趨勢:從手環到手表
2017 年小米手環第一季度出貨量達到 360 萬,超過蘋果、Fitbit 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智能穿戴設備品牌。憑借小米的互聯網思維、智能手機的市場知名度,雷軍和黃汪兩人生生地將一個小眾門類,變成了最受歡迎的消費電子產品之一。
然而,黃汪一方面不甘心只作為小米的代工廠而存在,另一方面,也不愿把盈利壓在售價低廉的小米手環上。2016 年推出的自有品牌 Amazfit 的產品,找來高圓圓代言并將售價訂到了 199,即可見華米的突破小米標簽的野心。
近日華米手表的發布會上,弱化小米、突出華米,弱化手環、突出手表的特征更加顯露無疑。整場發布會都圍繞著手表進行,手環亮相時間短暫而倉促,顯然只是手表的補充產品線。目前華米的官網 Banner 上,手環的位置被放在了第四頁。
這是由市場環境決定的。過去幾年,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成熟,用戶認可度越來越高,加上 Apple Watch 的推動,使得整個可穿戴產品市場,呈現出從手環到手表過渡的趨勢。當然另一個大的動力,來自于智能手表的盈利能力。
華米此前先于小米上市,在財報壓力下,營收盈利能力則至關重要。此時,將手環不斷弱化,通過 Amazfit 手表獲得市場的認可,就成了華米的第一要務。當然,在智能手表市場,華米目前的表現稱得上可圈可點。
根據 Counterpoint 發布的 2018 年 Q2 智能手表調研數據,華米的 Amazfit 手表超過 Garmin 排行第四,市場占有率達到 4%。
從 IoT 到可穿戴設備,華為的追趕與威脅
在最近上海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雷軍稱到第二季度末,小米總計鏈接了 1.15 億臺消費類 IoT 設備,智能語音助手小愛同學的月活躍用戶,突破了 3000 萬。
在物聯網領域,華為是后來者。2015 年,華為首次透露智能家居計劃,今年六月,名為 HiLink 的生態品牌才正式建立。小米在 IoT 上的布局,讓華為看到了這一行業的價值,未來幾年可以預見的是,雙方包括 BAT 在內的巨頭,必然會在這一領域有所戰爭。
目前華為比不上小米的生態鏈,卻唯獨在可穿戴設備這一門類里,展示出了潛力和威脅。根據 IDC 提供的數據,2018 年第一季度,華為市占率達到 5.2% 位列全球第四,同比增長 147%;第二季度,華為市占率達 6.5%,同比增長 118.1%。
華為之所以能在可穿戴設備上激流猛進,最關鍵的原因只有一個,這也是華米難以回避的必然難題: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的銷量,嚴重依附智能手機的市場表現。根據 Gartner 提供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華為憑借 13.3% 的銷量力壓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
可穿戴設備的交互和使用場景,嚴重受到體積限制,大部分的基本設置、信息展示都需要通過手機 App 來完成。從目前的主流產品來看,可穿戴產品基本沒有脫離手機獨立使用的能力—除了搭載 LTE 的部分產品和用來代替電話的兒童手表,前者在大部分場景中同樣需要依賴手機。
這是華米不可避免的業務硬傷,它可以獨立上市,可以發展獨立品牌的設備,并且在市場上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它不可避免的是,其業務對于手機的嚴重依賴,注定使其發展收到限制。也正是這個原因,華為手機外的設備中,手表手環業務會發展如此迅速。
IoT 不是華米的壁壘
小米上市,雷軍準了三個故事提升小米估值,一是印度,二是互聯網,三就是 IoT。在手機市場,小米優勢并不明顯,無論是遙遙領先的華為,還是技高一籌的 OV,都足夠給小米造成壓力,并阻礙小米“十個季度重返國內第一”的遠大目標。
硬件銷售上,小米的生態鏈企業,以及 IoT 提早布局形成的領先優勢,才是小米與眾不同的關鍵。
但是,這個優勢,終究屬于小米,卻不屬于華米。
華米發布會,黃汪用小愛同學和智能家居新入口,作為吊打 Apple Watch 的關鍵之一,但無論是 IoT 還是應用到場景中的智能家居,都與手表這一品類關系不大。行業趨勢已經證明了,“手機+智能音箱”,是物聯網時代唯二的兩個入口,從遠程到室內,從語音操控到觸摸操控,這兩大硬件存在本身的交互性,已經足夠成為交互的兩大核心。而手腕上的手表,智能作為補充,不可能與兩者并列。
不久前,麒麟 980 發布會后,余承東表示,華為手表正在研發中,續航和 AI 會是更新的重點—這一賣點又一次和華米核心賣點重合。近日最新消息是,據外媒 AH 報道,歐盟知產辦公室收到華為提交的一份商標申請“HUAWEI Watch X”,該商標僅綁定智能穿戴類目,顯然華為手表已經在路上。
從手環到手表,從小米到華米,從華米到華為,可穿戴設備的新爭斗即將拉開大幕,無論是獨立的華米,還是崛起的華為,都一定會讓這個市場成為新的關注焦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