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AI產業領導者,那么代價呢?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China”、“AI”、“leader”幾個關鍵字,很快,匹配得到的海外新聞詞條數不勝數。粗略查看標題,盡是外媒有關“中國或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 AI 領導者”的新聞,尤以 2018 年更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8/390487.htm
根據烏鎮智庫發布的《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7》顯示,2000年美國新增AI企業數占全球AI企業總數的45.8%,2016年下降至26.19%;中國則從2000年的7.5%上升至2016年的23.74%。
CB Insight公布的《2018年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獲融資額占全球總體的48%,相比2016年實現了翻倍以上增長。相比之下,美國僅占38%,而這一數字在2013年仍是77%。
去年,由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組織的AAAI大會上,在2571篇投稿論文中,中國和美國的投稿數量分別占到31%和30%。雖然在被接收論文數量上,中國還是低于美國,但數量已經大幅提升。
2015年5月,國務院頒布《中國制造2025》中首次提出“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無論是 AI 創業公司新增數量,還是初創公司投融資情況,亦或是學術論文發表情況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均毫無例外地向外界傳遞了一個訊息: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了美國強有力的競爭者。
如今在中國,以 BAT 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在經歷了用戶與海量數據的原始積累之后,伴隨云計算技術的提升,自然形成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基礎。在不少科技觀察者看來,數據構成了中國在人工智能尤其是機器學習上的最大優勢局面。
不過,這也引發了他們對數據隱私以及政府對公民管控存在的道德擔憂。
曾有不少媒體報道,“在深圳、濟南等地,如果橫穿馬路不遵守交通的行人,將會被安裝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抓拍下來,現場大屏幕曝光、滾動播放。”這究竟是依法行政,還是侵犯公民隱私?
實際上,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監控攝像頭最多的國家,也是在安防監控領域使用 AI 技術最積極的國家之一。2017 年 6 月《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中指出,中國在公共場所有 1.7 億臺監控攝像機,到 2020 年可能還要安裝另外 4.5 億臺。
而百度,作為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掌控著中國 7 億網民接觸信息的入口,此前也頻頻被人們拉出來“指摘”。
今年 3 月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百度 CEO 李彥宏的一番言論被媒體挖掘出了“以隱私換便利”原則,即“如果(用戶)愿意用隱私交換便利性……那么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這曾挑起了不少民眾的不滿情緒。
隱私,從來都是敏感的話題。這也是為什么谷歌、微軟、蘋果近來在談到人工智能的同時,也在強調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不過, 5 月 25 日生效的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雖然從用戶角度對企業收集、控制和處理個人數據的方式進行了嚴格監管,卻仍有不少人也在擔憂這個法案是否會對歐盟發展 AI 技術造成阻礙。
為什么數據成為現階段企業提升機器學習技術的最大優勢?對于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我們又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這與企業如何合理使用用戶數據提升算法是否存在矛盾?這都值得我們思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