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細分到極致是王道
由于之前可穿戴設備強打的應用相當多元,包括醫療、健身、作為智能型手機的延伸設備等,而使得消費者摸不清頭緒,不了解可穿戴設備的確切應用定位,以至于降低其購買意愿,加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不太符合消費者對“配件”的期 待,因此使得消費者對新產品產生的興趣熱度消退后,對于可穿戴設備的必要性需求大幅降溫。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7/389638.htm不過,隨著歐美運動的風氣越發興盛,以運動為要求、監測運動期間相關生理信息的可穿戴設備如運動手表、智能手環,則相當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此,未來以運動相關應用為基礎,可穿戴設備可望再度拓展利基應用領域,如智能家庭、兒童安全追蹤手環、智能衣、智能鞋…等,或結合其他技術,開發新的市場契機。
可穿戴設備市場何時爆發?
可穿戴設備的硬件類別涵蓋相當廣泛,如上述提到的智能手表、手環、智能眼鏡(Smart Glass)…等,其中銷售量不如預期的類別主要是智能手表。
分析可穿戴設備市場消退的原因,許桂芬認為,首先是市場并未在短時間內爆發,再來由于使用者的定,可穿戴設備得隨時配戴在身上,若是需要常常拿下充電,則不夠符合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的既有印象。
此外,較高的售價與不明確的定位也使得智能手表市場發展雷聲大雨點小。
智能手表發展趨緩的原因可從兩個面向來看,首先,年輕世代對于智能手表的接受度高;某些商務人士因工作關系需要智能手表作為智能手機的輔助工具,但這些族群并無法支撐智能手表亮眼的銷售量。
另外,在技術方面,現階段智能手表需要每天充一次電,對消費者而言,相當不便。林修平解釋,一般手表的電池可以使用1~2年,甚至有些設計還無須透過電池供電,因此消費者期待智能手表也能有較長的電池續航力。
可穿戴設備要如何讓消費者更能接受?
可穿戴設備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種配件,而配件需要新穎、時尚的設計,且無須“時時關照”,比如須一直充電,這將使可穿戴設備無法全面擄獲消費者芳心。
所幸,業者們也體認到這一點,除了積極在技術上精進,延長電池續航力外,也和時尚業者跨界合作,希望能將可穿戴設備的外型賦予更多的“個性”與特 色。許桂芬進一步說明,雖然目前可穿戴設備離所謂的個性化與多元性仍有一段距離,但已可發現消費性電子與傳統鐘表制造商開始“對癥下藥”,從了解配件在消 費者眼里的定義著手,逐步改善現有可穿戴設備外型,使其能漸漸符合消費者對傳統配件的期待,進而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
可穿戴設備必須滿足其對配件的要求
消費者要求需“使命必達”: 可穿戴設備更像個配件之后,相關業者們還需要滿足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其他使用需求,比如價格、電池續航力、穿戴舒適、簡單易用,最重要的是功能單一、不需要太復雜。
另一方面,2014年,可穿戴設備初現市場時,相關業者賦予其太多功能,特別是智能手表,一度有取代智能型手機的傳言發生,但在穿戴式市場跌的最重 的就屬智能手表。許桂芬指出,以銷售量來看,目前Fitbit智能手表與手環設備銷售量最多,究其原因是該公司的產品滿足消費者期待——功能明確鎖定運動 健身與生理信息量測,以及設備不要什么功能都有,但卻沒一項是準確的量測信息。
可穿戴設備有其必要性,否則不會受到相關廠商的重視,也不會在甫推出時受到消費者的關注,惟可穿戴設備必須找到確切功能定位。舉例來說,運動手環能獲得消費者歡迎,除了體積大小不干擾使用者日常生活活動,手環結合云端或透過無線短距網絡技術如藍牙、Wi-Fi連接手機,即可將收集到的 信息進一步分析為更有效的數據,讓消費者得以運用這些資料預防疾病的發生或改善運動計劃。
由此看來,消費者不需要功能花俏、過多的可穿戴設備,而是在某些特定用途、單一領域,具備簡單操作特性的可穿戴設備產品,即可獲得青睞,如此也可以解釋專打運動健身市場的智能手環與手表,何以在可穿戴設備市場有獨樹一格的銷售量。
產品兼容性恐成絆腳石: 就如同智能家庭或其他物聯網(IoT)應用,可穿戴設備若是要連接到云端應用服務平臺,將遭遇各家設備與服務平臺無法共享的情況。楊正廉表示,目前穿戴式 設備業者各據山頭,若是出現“某種特別的議題”,如市場新需求驅動,幾家發展較快且規模大的公司,例如Google或Apple,才可能進一步坐下談設備 與服務平臺互通的問題。
可穿戴設備市場雖然持續開展,但還沒到所謂的爆發點,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即是兼容性。目前Android陣營主要代表Google已開始 將Android可穿戴設備導向Google Fit,以解決互操作性問題;Apple也有類似的動作。而Android和iOS兩大陣營皆各有其優勢——Android設備數量龐大;iOS則有較強的 安全性,使其可穿戴設備廣獲醫療院所采用。
目前雖然Apple Store或Google Play的App在Android或iOS操作系統中可共享,但可達到的效果及功能還是有限,或許這是解決互操作性問題所跨出的第一步,未來能否看到Google與Apple為可穿戴設備兼容性攜手合作,仍需要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