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還沒跟人類開戰 全球科技巨頭就先為AI人才“打起來”了
憑借好萊塢式電影情節、雜志封面和新聞頭條,人工智能(AI)與人類之間的較量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眼球。預言家們警告說,AI會搶走工作、違反法律、發動戰爭。但是這樣的預測關系到遙遠的未來。今天的競爭不是人與機器之間的比賽,而是世界技術巨頭之間的競爭,這些巨頭爭先恐后希望在AI領域領先一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12/372905.htm
AI相關的全球并購活動
機器學習是這些公司與AI最相關的分支。計算機篩選數據以識別模式并進行預測,而沒有明確編程。該技術現在用于科技行業的各種應用,包括在線廣告定位、產品推薦、增強現實和無人車。領導Uber人工智能研究的ZoubinGhahramani認為,AI將像電腦的崛起一樣具有變革性影響。
了解AI潛在影響的一個方法是查看數據庫。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這些便用于存儲信息、挖掘見解和處理庫存管理等認知任務。數據庫支持第一代軟件;風險投資公司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Horowitz)的FrankChen說,下一步人工智能將更具預測性和反應能力。谷歌的Gmail等應用程序掃描電子郵件的內容,并在移動設備上提供快速的一鍵式回復,這也是可能出現的一個早期例子。
和過去的個人電腦和移動電話等新技術浪潮一樣,AI有可能通過幫助它們檢修現有業務,夢想成為新的企業來撼動科技巨頭的業務。但也帶有一種威脅感。亞馬遜全球消費者首席執行官杰夫·威爾克(JeffWilke)說:“如果你有一家科技公司,但你不是把AI作為一項核心競爭力,那么你就得從外部獲得發明。”
在激烈的競爭,高度希望和炒作的推動下,AI熱潮一如曾經的加州淘金熱。盡管百度、阿里巴巴等中國企業也在投資人工智能,并將其部署在國內市場,但最顯而易見的勘探者是西方科技公司。Alphabet被廣泛認為是領先者。多年來一直從人工智能中獲得可觀的利潤,并擁有許多最負盛名的研究人員。但現在是競爭初期,比賽還遠未結束。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大型科技公司將通過三種方式進行正面的對話。他們將繼續爭奪人才,幫助培養企業“大腦”;他們將嘗試比對手更有效地將機器學習應用于現有業務;他們會嘗試在AI的幫助下創造新的利潤中心。
白癡專家
最瘋狂的沖動是為了人才,這比數據和計算能力要少得多。對AI“建造者”的需求激增,遠遠超過了研究這些技術的頂尖學生的數量。
微軟公司的GurdeepSinghPall表示,今天的AI系統就像“白癡專家”。“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非常擅長,但是如果不正確地使用它們,這是一場災難。”雇用合適的人員對于公司的生存至關重要(一些初創公司因缺乏合適的AI技術而失敗),掀起了企業掠奪學術部門招攬教授和研究生(在完成學位前)的趨勢。
卡內基梅隆大學(CMU)計算機科學學院院長安德魯·摩爾(AndrewMoore)說,現在招聘會跟瘋狂的“沃爾瑪感恩節黑色星期五銷售”有的一比,計算機科學學院是AI開創性機構,以其機器人系人才在2015年被Uber搶走而聞名。此外還瞄準學術會議,比如上周在加州長灘的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將成為招攬人才儲備的地方。招聘的最好人才是學術界的AI人物:像Facebook的YannLeCun和谷歌的GeoffreyHinton,他們都曾是大學教授,還可以吸引別人和他們一起工作。如果巨額薪酬還不夠打動他們,專門資料也會吸引他們。
如果這些都行不通,公司就會購買整個創業公司。在2014年,科技行業首先注意到了這一趨勢,當時谷歌花了大約5億美元收購了一家沒有收入或可銷售產品的初創企業DeepMind,只有一群“深度學習”的研究人員。在這筆交易達成之后,這些研究人員設計出一個程序,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其他公司也紛紛斥資購買虧損創業公司,這些創業公司通常不會以未來利潤甚至銷售額估價,而是會按每位員工收取高達500萬至1000萬美元的價格估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