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業界動態 > 聯合英偉達 華為加入AI云平臺角逐

聯合英偉達 華為加入AI云平臺角逐

作者: 時間:2017-09-06 來源:一財網 收藏

  人工智能競爭的跑道開始變得異常熱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9/363934.htm

  繼阿里、騰訊、金山、美團等相繼宣布“AI云平臺”戰略后,有望成為這一領域的新玩家。據第一財經記者得到的獨家消息,將與全球視覺計算的行業領導者展開深度合作,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方面共同構建公有云AI平臺。對這一平臺的定位是,進行聯合行業解決方案開發,打造公有云AI引擎,向客戶提供革命性的云體驗,合作細節有望在HC華為云計算大會上對外正式公布。

  事實上,云端領域對于 GPU 計算能力的需求在持續增長,而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各家科技巨頭也開始了第一輪的布局。

  

 

  阿里作為中國排名第一的公有云公司,此前在云棲大會上高調發布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并同樣與簽署合作協議,建立聯合實驗室,進行高性能計算領域相關技術的聯合攻關。金山云和美團云同樣也選擇了“結盟”模式,前者與英特爾(35.02, -0.07, -0.20%)合作,強化對數據分析平臺和能力的打造,后者和合作,在人臉識別、圖片識別上力求有更多的突破。騰訊也在通過自身職能服務開放平臺“小微”構建人工智能的生態能力。

  而在云計算市場“遲到”的華為如何構建自己的云生態成為此時業內的一個疑問,但不管如何,人工智能領域的提速顯示華為云正在追趕。

  華為布局人工智能云平臺

  人工智能的賽道上已經擠滿了選手,華為作為其中的一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幾天前的IFA 2017大會上,華為的麒麟970正式對外亮相,這也是業內首款把AI理念引入終端并成功發布的芯片產品。但這只是華為人工智能布局的一小部分,華為說,AI的研發從五年前就已經開始。

  根據華為官方的說法,華為的諾亞方舟實驗室成立于2012年。作為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管理 AI 的技術合作、識別 AI 主要應用場景和需求管理等研究的前沿陣地,諾亞方舟實驗室的創新產品和技術主要聚焦在數據挖掘、人機交互、智能系統以及大數據系統領域,主要致力于“從大數據到大智慧”,對未來5~10年的技術發展方向做前瞻性的研究。

  而隨著研究與嘗試的深入,華為發現發展端側智能的路線越發明晰,讓端側智能運算部署能力迎頭趕上,人工智能只有在端云結合、協同工作的環境下才可以健康發展。

  “云端智能的優勢在于強大的運算能力,基于大數據給出大智慧,在策略性輸出上有極大優勢。而端側具備了智能強大的感知能力之后,手機就會成為幫助用戶思考的分身和伙伴。兩者達成平衡與協調,才是未來終端發展的出路。”華為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云管端上的協同性是華為在未來競爭中最大的優勢。

  從目前華為的業務來看,“端”中有手機等硬件設備,“管”是華為的傳統優勢,而構造“云”上能力則成為華為戰略中的一個布局點。“雖然終端看上去跑得更快,但是隨著云業務成為未來商業模式的基本形態,華為必須加快布局。”手機中國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說。

  從人工智能的特點來看,背后的龐大數據量決定了其必須“跑”在云端,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這也是包括華為在內,那么多云計算領域的公司都會如此重視人工智能的原因。但除此之外,對于華為布局AI平臺還有另一層意義。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在諾亞方舟實驗室座談會上做了一次內部演講,在演講中首次系統談到了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他認為,巨大的存量網絡是人工智能最好的舞臺。

  “我們所有的人工智能要自己的狗食自己先吃,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谖覀兙薮蟮木W絡存量,現階段人工智能要聚焦在改善我們的服務上。通過在服務上的積累和改進,五年后就可能產生世界上最強的人工智能專家,同時把大量優質服務專家解放出來為攻克上甘嶺投入更多戰略部隊。”任正非說。

  也就是說,華為的存量業務是華為人工智能布局的最大緣由,而從華為云業務的服務對象看,行業和企業客戶對人工智能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目前雖然不太清楚英偉達與華為的合作詳細內容,但可以從英偉達在與阿里云合作時透露出的想法,猜測雙方的合作方向。

  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企業與云計算總經理Ashok Pandey說,面對企業(B2B)市場,以往英偉達依靠自身和合作伙伴來服務客戶,但中國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市場,有著規模巨大的中小微企業,英偉達不可能有能力覆蓋到市場的每個角落,合作伙伴同樣也不行。而攜手阿里云,就能很好地解決“覆蓋”的難題,將英偉達的技術通過云提供給中國各地的企業用戶。所以我認為英偉達與阿里云的合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一種商業模式的轉型,即云平臺變身成為一個“最大型”的合作伙伴。

  也許,和阿里一樣,華為云在用戶上的“覆蓋”能力是目前英偉達最為看重的。

 

  AI平臺追逐戰

  國際研究機構IDC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公有云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市場總容量為100億元人民幣,份額排名前四的廠商分別是阿里云(營收40億元,占比40.67%)、中國電信(51.5, -0.71, -1.36%)(營收8.5億元,占比8.51%)、騰訊云(營收7.3億元,占比7.34%)、金山云(營收6億元,占比6.02%)。

  根據IDC排名,華為云在中國市場屬于“other(其他)”陣營,但根據內部人的說法,華為計劃三年內成為中國公有云市場第一玩家,趕超阿里。華為能夠做到嗎?

  目前從人工智能云平臺的部署來看,阿里云似乎走得更快。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在阿里的戰略體系之中,云計算一直都是電商、物聯網的核心驅動力。從2015年開始,阿里云發布的首個可視化人工智能平臺DTPAI,集成了阿里核心算法庫,包括特征工程、大規模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在此基礎上,阿里推出的人工智能ET,目前已具備智能語音交互、圖像視頻識別、交通預測、情感分析等技能。ET的優勢在于對全局的洞察和實時決策上,在復雜的局面下快速做出最優決定。

  而去年,阿里云正式與英偉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廣阿里云高性能計算平臺HPC,大力拓(48.84, -0.69, -1.39%)展深度學習市場,并建立聯合實驗室,進行高性能計算領域相關技術的聯合攻關。

  阿里云首席科學家章文嵩表示:“深度學習領域的創業創新企業是阿里云HPC最重要的客戶群之一,未來阿里云將發揮自身在公共云計算領域的優勢和高性能計算領域積累的應用經驗,與英偉達一起為深度學習的新興企業提供更加強大的支持。”

  并且,英偉達的合作伙伴不僅僅有阿里,還有美團。此前,美團云表示將推出高性能GPU云主機,它采用了英偉達TeslaM60GPU與英特爾E5-2650V4CPU的組合。

  排名第三的騰訊云和第四的金山云則更多地強調服務業務。比如騰訊云去年年底宣布向全球企業正式提供7項AI服務,包括人臉檢測、五官定位、人臉比對與驗證、人臉檢索、圖片標簽、身份證OCR識別、名片OCR識別(OCR即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學字符識別)。而金山云則聯手英特爾推出AI服務,包括促進人工智能的離線訓練、在線服務在云計算平臺的大規模應用、OPTANE(傲騰)存儲介質在云計算云存儲領域的應用等合作內容。

  “華為云在人工智能上的優勢是什么?目前看仍然是技術。”王艷輝對記者說。

  華為早前研究出了領先于業界的神經應答機(Neural RespondingMachine),發布業內第一個基于深度學習的單輪對話生成模型。還有發明神經機器翻譯(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技術,支持深度記憶框架,達到一流機器翻譯能力。此外,華為還發布了自己主導的業界第一個基于Spark Streaming的流分析開源算法庫。從技術上看,華為在人工智能上是有準備的。

  但王艷輝認為這顯然不夠,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的是生態聯盟,從目前技術的成熟度來看,還只是到了可用的階段,距離規?;彤a業化應用依然有一大段路要走,所以需要更多的技術聯盟、產業聯盟、應用聯盟。“不過也許正是因為剛剛開始,留給華為的時間窗口還在。”



關鍵詞: 英偉達 華為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