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攻大數據人工智能,臺灣有三機會兩挑戰
資策會 MIC 表示,中國大陸聚焦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臺灣在芯片、公部門數據和智能工廠有三大機會,不過在機器人與無人系統、漢語文人工智能上,面臨挑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8/363766.htm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近日舉辦 2018 科技產業趨勢前瞻記者會。MIC 指出,中國大陸積極布局“中國制造 2025”智能制造與“互聯網+”,兩者核心技術聚焦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將借助工業大數據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入智能制造發展階段,以促進發展人工智能。
MIC 資深總監陳子昂指出,臺灣正處于發展人工智能的階段,大陸如何發展人工智能,都將會帶給臺灣不同的機會與挑戰,同時也是下半年與前瞻 2018 年的觀測重點。
陳子昂認為,中國大陸發展人工智能,可帶給臺灣三大機會。首先是人工智能強調快速運算能力,需要具備高性能芯片等條件,大陸資金大舉投入,勢必影響臺灣人工智能芯片發展。
其次,臺灣優勢在于較大陸累積更多的公部門領域數據,特別是在交通與醫療領域,有利臺灣未來發展人工智能在交通與健康醫療應用。
再者,陳子昂指出,雖然大陸政策重點發展智能制造,并規劃創設智能制造國家級示范區,但其制造業著重在高階裝備制造,智能工廠等小范圍應用并非現階段重點,相關區別也讓臺灣在智能工廠保有發展空間。
不過 MIC 指出,大陸發展人工智能于智能制造、交通與醫療應用等領域,也為臺灣相關產業帶來挑戰。特別是在機器人與無人系統等應用,預期將加速在“智能決策控制”與“新型人機交互”的技術發展。
加上大陸具備廣大消費端,龐大數據對于試驗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特別是在“漢語文處理”上將更具多元口音與在地優勢。MIC 指出,臺灣面對這波智能浪潮,如何覓得先機是重要關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