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為何如此關注思科公司的安全業務?
與眾多科技企業中的“遠古巨獸”一樣,思科公司也一直在追求新的收入線,并著力將自身安全業務定位為長期以來軟件改進工作的核心所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8/363280.htm

正因為如此,當交換機巨頭在上周四公布的季度財報顯示安全業務遭遇同比3%的營收降幅(目前為5.58億美元,折合4.33億英鎊)后,股票市場作出回應--其市值總額縮水2.5%。
安全業務是思科公司少數幾個仍保持持續增長的主要領域之一,這部分業務的年化營收總額為21億美元,在思科的整體營收當中已經占據9%比例。
思科公司自然會將資金接入到這一領域:在當初先后收購實時網絡活動監控初創企業Observable Networks公司時,思科公司并購事務負責人Rob Salvagno則解釋稱,這筆交易“支持著思科邁向軟件為中心型解決方案的戰略性轉型”。此次收購還僅僅只是開始,近期思科又先后以6.35億美元收購OpenDNS、以4.53億美元收購Lancope并以2.93億美元收購CloudLock公司。
實際上,就目前來看,安全仍然只是思科旗下規模較小的業務類別之一--其完全無法抵消交換機與路由器業務營收雙雙下滑9%帶來的巨大影響(二者本季度營收分別為34億美元與19億美元)。這意味著要想真正重新實現收入平衡,思科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析企業Moor Insights & Strategy公司總裁Patrick Moorhead指出,思科作出的有意成為企業安全領域頭號廠商的說法確實有其根據。不過他同時指出,思科公司必須要將未來兩個季度當中實現大幅增長,才能夠維持其發展計劃的可信度。
“從戰略角度來講,網絡與安全性之間存在著絕對的關聯。”而根據Moorhead的觀點,安全性應當貫穿在整個業務體系當中,包括思科的基礎設施物聯網產品。Patrick Moorhead表示。“思科公司確實面對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不過我們正在等待自動駕駛車輛與自動化工廠等市場領域的逐步成熟。”
傳統支出
盡管舊有網絡業務的貢獻可能有所下滑,但思科公司在全球銷售額層面的占比仍然高達80%--因此相較于其它同樣誕生于云時代之前的廠商而言,思科的狀況事實上相對較好。
在該公司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首席執行官Chuck Robbins認為美國政府消費量低迷、英鎊匯率大幅波動以及銷售積壓等問題共同導致了思科傳統業務的同比下滑。他同時表示,該公司“預計”在交換機領域進行戰略調整。
Megabuyte公司分析師Indraneel Arampatta則認為,傳統網絡業務將最終重新回歸正軌--但這種跡象在2018年年內仍不太可能出現。
他解釋稱,“我認為安全確實是一項重要的指導思想,其在思科公司的戰略當中屬于軟件與經常性收入的代表。目前,安全軟件正在經歷巨大的增長階段,這主要是受到企業客戶安全意識提高、高調攻擊活動頻出以及一般數據保護條例等監管法規的影響。正因為考慮到這些背景因素,思科本季度的安全營收才似乎令人失望。”
然而,思科公司的經常性收入達到了本季度總體營收的31%,較上年同期增長4%,Arampatta表示這是一種令人鼓舞的跡象。
“雖然我無法斷言確切時間點,但這部分收入將最終突破50%這一歷史性拐點。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思科公司絕對要花上遠長于預期的時間才能完成這項目標。”
取悅華爾街?
一部分評論人員指出,通過強調自身軟件戰略,思科公司希望能夠在股票市場與投資者當中獲得下面評價--因為與傳統硬件業務相比,軟件的利潤空間往往更高。
FreeForm Dynamics公司分析師Tony Lock正是這樣的一位懷疑論者。他指出,“軟件業務之所以被大談特談,完全是為了取悅財會人士們。”
“自然性購買周期可以解釋思科公司傳統網絡業務營收的劇烈波動。但是,硬件本身并不會消失,SDN仍然需要立足硬件方可運行。其業務的核心骨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仍然需要依靠專用交換機設備。雖然軟件同樣十分重要,但硬件網絡仍然不會被徹底取代。”
在Moorhead看來,安全、物聯網與SDN仍然是思科公司實現成功的關鍵性指標,但前提是必須實現三者的長期持續性增長。他指出,如果思科公司能夠在未來兩個季度當中實現這一目標,那么基本可以認為大局已定。
新世界,新秩序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當中,衰退與收益遞減已經成為業界的普遍常態(IBM公司上個月剛剛公布其今年第二季度銷售額下滑),而思科公司本周公布連續第七個季度遭遇營收負增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Moor Insights & Strategy公司總裁Moorhead強調稱,“思科公司銷售額下滑開始時間相對較晚的原因在于,企業網絡業務擁有很高的粘稠度。企業客戶不可能像對待存儲與服務器設備那樣直接將其替換,相比之下網絡設備的變更要困難得多。”Moorhead還總結出以下事實:每一家專營性企業都面臨著“推動舊有依托”(例如專有方案、命令行界面、資源密集型服務與硬件等),轉而選擇以更高比例銷售“新事物”(包括云、開源、軟件定義產品等)的歷史性趨勢。
“截至目前,傳統企業巨頭們都還沒能說出‘我們已經成功轉向持續增長的新興業務’這樣的結論。整個行業未來三年可能會出現整體轉機,但這將主要受到內部部署型云堆棧不斷發展成熟的推動。”
思科公司乃至其它任何傳統企業巨頭自然也會考慮到這一點,并著力探討如何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數字化轉型大潮當中求得新的生存之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