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特斯拉 戴姆勒超級電池工廠來了
當前,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方興未艾,作為電動汽車“心臟”的動力電池也進入高速發展期。繼特斯拉之后,大眾、寶馬等主流車企也紛紛開始布局動力電池領域,加入自建電池工廠的行列。近日,戴姆勒正式宣布在德國本土興建全新超級電池工廠,預計在2018年投入使用。據悉,該工廠未來將為戴姆勒集團旗下各品牌生產的電動汽車提供電池組。從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自出席該工廠的破土動工儀式可以看出德國政府對汽車動力電池的重視,同時意味著歐洲超級電池工廠開始挑戰美國特斯拉,此舉也凸顯了傳統汽車制造商向儲能領域轉型的決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6/360821.htm

■新能源汽車時代掌握核心
近日,默克爾在柏林附近出席了戴姆勒這座投資高達5億歐元電池工廠的動工儀式。據悉,戴姆勒的超級工廠位于柏林以南130公里處,由戴姆勒子公司Accumotive運作,計劃為梅賽德斯-奔馳和Smart旗下電動汽車提供電池組,同時還將為梅賽德斯-奔馳能源公司提供儲能產品,并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提供48V輕混系統。
“德國及其汽車工業必須投以重資,用來保證我們的企業在汽車業變革中不會落后于其他電動汽車企業”,默克爾在儀式上表示,“我們需要構建長遠規劃,汽車企業也需要積極為未來投資。在電動汽車領域盡快布局,以適應市場需求,這極為重要。”戴姆勒CEO蔡澈在動工儀式上表示:“汽車業正在面臨著巨大的變革,我們認為自己將成為這次變革的推動者。”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車企試圖掌握其核心部分——動力電池,也在情理之中。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咨詢公司的數據,到2030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將占到全球新車銷量的1/5,即2100萬輛。戴姆勒方面表示,在2016年巴黎車展上推出Generation EQ概念車后,該集團到2022年預計將推出超過10款全新電動汽車。對此,梅賽德斯-奔馳能源公司美洲分公司CEO馮·鮑爾曼提出:“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隨著電動汽車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升,市場對電力的需求增加,亟需電力存儲系統的支持。”
■自建工廠降低電池成本
在日前舉行的特斯拉2017年度股東大會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證實,特斯拉位于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電池工廠建設正按計劃進行,不久之后,該工廠的鋰電池產量將有望超過全球其他鋰電池工廠產能的總和。戴姆勒的電池工廠被視為德國車企向特斯拉的挑戰,傳統汽車企業通過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以爭奪未來汽車市場的主導權。
現在,跨國車企自建電池工廠的隊伍日益壯大,除了戴姆勒、特斯拉、通用,大眾、寶馬等車企都計劃自建電池工廠。盡管投資巨大,不過帶來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配件,動力電池通常會占到整車成本的40%以上;一旦車企自建的電池工廠開始投產,電池成本將大幅降低,車企也將獲得更多利潤。除此之外,通過自建工廠,車企完善了產業鏈布局,車企再更新產品可以加快頻率,從提高市場競爭力。
彭博新能源財經咨詢公司指出,到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產能將增至現在的兩倍,達到278兆瓦時,目前僅為103兆瓦時。其中,歐洲生產的動力電池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將比現在增長近一倍。動力電池市場的蓬勃發展帶來的將是電池成本的大幅下降,彭博新能源財經咨詢公司預測,到2021年,鋰離子電池組的成本將從目前的273美元下降43%,至156美元,這將進一步降低電動汽車的成本,幫助電動汽車在性價比方面與傳統燃油車PK。彭博新能源財經咨詢公司的分析師尼古拉斯·索羅普勒斯近日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隨著電池成本不斷下降、電池密度也會不斷增加,可以預見,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比同級別的傳統燃油汽車更便宜。”
■車企向儲能領域轉型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能源企業紛紛進軍汽車動力電池領域時,汽車企業也正不斷加快拓展儲能業務的步伐。戴姆勒新建的超級電池工廠就是力證。據悉,戴姆勒還計劃打造包括自動化、共享的家用電池儲能與電動汽車充電設備在內的電動汽車生態系統。據了解,由Accumotive制造的儲能電池,每顆電池模組容量為 2.5千瓦時 ,可組合為20千瓦時的備用電力系統,滿足約65%的家用能源需求。
除了家用市場外,儲能業務在公共事業領域的應用更具前景。電池可將電能更平穩地轉運至輸電網。意大利最大的發電企業——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通過為風力發電設備安裝電池,幫助電網管理人員對電力輸出規模的預測準確度最高提升了30%。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創新部門負責人里卡爾多·阿莫洛索指出,電池已成為可再生能源傳輸的關鍵保障,他們對目前開展的試驗性項目成果非常滿意,尤其在提高電網的規劃性和平穩性方面。
當然,就目前技術水平來說,鋰離子電池在儲能領域的廣泛使用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在私人消費和公用事業領域,其前景到底如何,是否有利可圖仍未可知。英國西門子能源管理公司能源存儲部門負責人哈特蘭德·約翰遜對此表示:“在使用電池系統方面,我們還面臨許多不確定性,仍存在一些問題懸而未決。”不過,這些無法阻擋汽車企業前進的腳步,無論是大興土木興建電池工廠,亦或是向儲能領域轉型,他們都雄心勃勃,闊步前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