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浪潮中,企業級云平臺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廠商和解決方案廠商超過了30多家。到目前為止我們其實已經深度服務了差不多有七八個大的行業,超過一百多家客戶,而且隨著行業和技術的發展,我們在物聯網領域之內,也不斷的在去實踐大數據預測和機器學習,無論是在消費電子產品還是工業產品、商用產品,很多產品基本都實現了類似的想法和的嘗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5/359454.htm對于物聯網的看法
講到物聯網這個概念,其實早期還有一個M2M的概念,就是希望能夠讓物與物通過一種聯網協議連接起來,后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拿著手機無時無刻都可以接入互聯網,所以自然可以想到:我所能夠接觸的這些設備,尤其是帶電的設備,是不是能夠接到互聯網里面去。就形成了現在的IoT的概念。
因此當前的“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更多的是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走入老百姓千家萬戶的。時間點的話,應該在2013年年底到2014年年初的時候。那時候智能硬件的創業大潮到來,以京東和阿里為首推動的聯網家電和電子產品越來越多,人們才逐漸接觸到這樣的智能化產品。
其實很多這樣的聯網業務,在工業領域都已經實踐過。很多工業領域的設備,場景天然都是聯網的,而且有現成的商業模式,所以說基于移動互聯網讓設備更好的連到Internet上,就構成了當前IoT的一個基本模型,所有的設備都需要去聯到云端,之后才能實現設備本身由于其硬件能力和計算能力不足,導致無法實現的一些智能化的功能和訴求,更好的采用云端的計算能力來去滿足人們對設備的很多需求和想象,這是當前IoT的一些基本的思路和常態。
IoT的分層

其實我們會把IoT分成三個大的層次。最底層我們叫感知智能層,所謂物聯網我們也可以簡單的稱之為傳感器網絡,就是通過類似于各種類型的傳感器,以及語音識別、圖象識別等等這樣的交互方式,把來自于物理世界的很多感知數據,物理世界同人的一些基礎的交互進行實現,這就構成了整個物聯網最底層的感知智能這一層。
在這層之上,我們稱之為認知智能層。這一層除了能夠把設備或者是物連接到Internet上,同時把數據采集上來,然后進行一些計算,最終的目的其實還是需要把計算的結果最終反饋于設備本身上,服務于人。所以通過云端的計算和學習,然后讓設備更好的去認知和學習人的使用習慣,從而能夠契合用戶的使用習慣,這就形成了這一層的主要能力,而這層主要是通過云來實現的,所以談到物聯網行業的云計算機會其實主要是在這一層。
最上層我們叫做通用智能層。所謂通用智能層指的是將傳感器網絡所能傳感上來的數據和對于現實物理世界的認知,通過云端的計算和處理,然后形成一些不同行業的應用,基于不同應用可以針對于不同的用戶來提供一些更個性化的服務。最終所形成的不同行業各種智能化的全新體驗,就叫做一個通用智能層。它其實是基于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結合不同的行業、不同用戶的應用,最終把不同行業的經驗積累在云端,然后通過傳感器和一些控制策略,下發到設備上,讓設備和用戶產生非常良好的互動,從而形成一些個性化的服務,這樣的話不同行業會形成一些通用的智能方案,然后服務于大眾。
聯網智能化的發展階段
我們把智能硬件的幾個發展階段總結一下,其實大約可以分成這樣:
第一個階段叫遙控階段,是什么意思呢?最早接觸的智能家居的概念,其實就是有個中控可以控制家里的窗簾開關,插座、燈、門窗等等的這些設備。
第二個階段叫自動感知階段。設備上有很多傳感器(空調、空氣凈化器等),包括有很多分體的傳感器設備(空氣檢測儀、溫濕度檢測儀等),這些感知設備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去探知物理環境的數據,學習人們的習慣,從而自動給人們提供一些服務。
第三個階段叫做自學習階段。就是設備本身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但這學習能力更多是在云端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學習之后,設備可以很好的去適應每個用戶的習慣。
在這里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概念,之前我們接觸的場景的概念大多是一個物理空間,比如客廳、臥室等等。但是實際上在我看來,智能家居的場景或者物聯網的場景更多是時間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好的智能家居場景其實是時間線推薦的。如果把一個人從整個一天的時間按照時間線劃分,每個時間階段和每個時間點他想做什么,他需要什么,習慣是什么,以及他所處的物理空間分別在哪里(可能是多個)、應該用到什么樣的設備,應該給他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等等,其實構成一個場景的基本概念。
后面我會分享一下消費產品做智能化的例子,很多其實都是通過時間線來進行學習、推薦的,再簡單化說一點,其實云端智能化專注做好一個東西就行了,那就是“定時”。
物聯網的發展前景
很多人會把整個物聯網發展的時間定在2020年這一年,2020年是個什么狀態呢?全球物聯網設備將達到250億臺,中國市場其實有50億臺之多。
我們再看三個不同的行業,從消費類、商用類、工業類來看的話,消費類其實是最大的。到了2020年,消費類市場聯網的設備規模將達到100億臺,而商用類、工業類加起來的話將超過10億臺,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而且給了我們很大的機會。
·消費類物聯網發展的動力
一,增強物聯網化之后的功能體驗。這在產品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問了很多人,家用電飯煲上定時器的功能在不同產品上有不同的設計,有的設計倒計時,有的設計一個時鐘,總之一般人很難使用它,尤其對于生活時間不固定的年輕人。但把電飯煲聯網之后,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觀,我們可以把用戶群體分成兩類。第一類生活時間相對來說固定的,我們叫做在家的人群,他們每天吃飯的時間相對是固定的。他們使用定時器功能的時候特別簡單,只要記得在某一個時間點來把定時功能打開,倒計時到什么時間點就可以了,不需要更改倒計時的時間數字。但是這對年輕人來說是不行的,年輕人適合什么?年輕人適合的是通過一個APP或者通過微信,用手機來去設置一個定時,直接設置我明天七點鐘要吃飯,要吃飯的類型和口味是什么樣子的,由電飯煲自動來判斷到底什么時間該開始煮飯即可。
二,優化售后的效率。這一點其實在空氣凈化器和凈水器領域內已經非常凸現了,我們所服務的一個空氣凈化器的客戶,過去一年之內,出了大概有十多萬臺的空氣凈化器。通過數據的觀察就發現,在過去一年之內出的十多萬臺空氣凈化器中,濾芯剩余時間低于20%的用戶已經達到了90%,所以對于一個傳統的制造空氣凈化器的用戶,如果他不聯網,就無法及時獲得這個信息,可能就會錯過一個很大的商業機會,因為一個空氣凈化器的濾芯價格差不多在八九百塊錢左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