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市場分析 > 一塊OLED屏幕引發的賭局與暗戰

一塊OLED屏幕引發的賭局與暗戰

作者: 時間:2017-04-14 來源:36氪 收藏
編者按:蘋果7000萬訂單、Google 8.8億投資。OLED屏,這個大眾并不一定熟悉的名詞,2017年頻頻被推到聚光燈前,或許不久之后,它將在洗牌屏幕面板產業鏈的同時,還將帶來一場下游的應用之戰。

  蘋果7000萬訂單、Google 8.8億投資。屏,這個大眾并不一定熟悉的名詞,2017年頻頻被推到聚光燈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4/346602.htm

  此時,距離三星第一塊AM屏量產,已整整十年。

  過去這十年,是智能手機飛速普及的十年,也是屏幕面板廠商幕后角力的十年。十年之后,不知不覺中,屏不僅開啟了一場全球智能手機廠商間的明爭與暗戰,解鎖了中日韓之間的產業較量與博弈,還左右著資本市場的走向?;蛟S不久之后,它在洗牌屏幕面板產業鏈的同時,還將帶來一場下游的應用之戰。

  一、面板廠商十年角力

  蘋果下單7000萬三星OLED屏,Google 8.8億投資LG OLED產線。OLED屏幕一時風光無限。

  但聚光燈的背后,卻是OLED屏幕在手機行業艱難上位的十年。左右OLED屏幕近十年來命運的,與其說是競品,倒不如說是量產它、提升它的三星。OLED屏幕的十年背后更是一部三星智能手機行業發展史。

  2007年,三星量產第一塊AMOLED屏,恰逢智能手機行業起航之時。當年1月,喬布斯在MacWorld大會上正式發布第一代iPhone,揭開了蘋果十年高歌猛進的大幕,也成為改變OLED屏幕與LCD屏幕角力的重要力量。

  那時候,不少手機廠商也考慮過三星AMOLED屏,只是在智能手機時代剛剛起步沒多久的三星,諸如安卓手機Galaxy i7500 (2009年10月),也因為通話質量不佳、實體按鍵操作不佳等原因不溫不火,品牌遠不像今天這么有影響力。AMOLED屏幕作為可圈可點的亮點,早期三星自然不愿意放貨給手機大廠。

  2010年,當時風光無限的HTC發布安卓旗艦手機HTC Desire (G7),本來就采用了三星AMOLED屏。但眼見對方銷量威脅到了自家旗艦機型 Galaxy S,三星不惜直接中止合約。臨時換屏的HTC Desire,也因此遭受了不少麻煩和難題。此后,HTC就很少再用三星的屏幕。

  手機廠商們對AMOLED屏幕又愛又恨。愛的自然是AMOLED出色的表現,恨的則是三星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HTC的教訓在前,可又找不到更好的替代產品,用和不用是個艱難的選擇。

  同樣是在2010年,蘋果iPhone4問世、熱銷,搭載了IPS屏,后者可視角度寬、色彩還原真實、動態圖像表現出色、觸摸無拖影,IPS屏脫穎而出。少了三星的鉗制,公平競爭市場里的IPS屏成了不少手機廠商的首選,而三星AMOLED屏幾乎全部的客戶就是三星電子。

  2011年,三星憑借 Galaxy S2一躍成為2011年最佳Android設備制造商。2012年的Galaxy S3兩周訂單就超900萬,是史上銷售最快的手機之一,也基本奠定了三星智能手機市場的王者地位。有底氣的三星,也開始策略性的向小廠商供屏。

  2013年,老搭檔諾基亞、Moto成了策略的受益者,也成為AMOLED屏幕的強力助攻者。已經轉向WP陣營的諾基亞,這一年推出了Lumia 925、Lumia 1020,兩款拍照神器搭載WP系統,內有大量黑色色塊,恰恰發揮了AMOLED屏幕的優勢。同年,另一款關注度極高的手機MotoX ,主打可定制后蓋,也搭載了AMOLED屏幕,推廣作用不容小覷。

  憑借大屏攻勢,三星繼續高歌猛進。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0.04億部,三星就占到了三分之一。三星也開始向大一些的手機廠商供應兩代前的OLED屏。

  2014年開始,智能手機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在中國,小米壓制下的國產手機廠商開始狂刷機身厚度,手機厚度也從5.55mm(金立S5.5)一路降至5.15mm(金立S5.1)、4.85mm(OPPO R5)、4.7mm(vivo X5 Max)。這背后,可以自發光、減少了背光材料的OLED屏幕,功不可沒。

  現在,不把手機機身厚度做到5mm以內,似乎都不好意思跟人說在做手機。OLED屏隨之走紅。2015年,酷派、努比亞、華為紛紛推出搭載AMOLED屏幕的手機新品,充分發揮OLED屏色彩艷麗的特性之外,還科普了其省電的優勢。

  OLED屏幕的好運氣似乎才剛剛開始。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VR炙手可熱。國內又遇上了資本熱捧,幾乎手機廠商都以“安迪-比爾定律”之名,推出或者計劃推出VR硬件產品。要解決VR眩暈的問題,就必須提高屏幕的刷新率,三星手機配Gear VR的優秀體驗,又讓行業關注到了OLED屏相應速度快的優點。早期的Google Daydream也因此將OLED屏作為了硬性標準之一。

  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LCD屏高歌猛進,蘋果功不可沒?,F在似乎連蘋果也開始倒戈。去年開始,供應鏈就傳聞,蘋果已向三星下了大筆OLED屏幕訂單。如今基本已經得到實錘,只待新款iPhone發貨。

  果粉們可能要捏把汗,擔心新款iPhone會步HTC Desire后塵。其實,蘋果一直是三星的大客戶,近年來三星手機的進步,與知道蘋果的方向和進展不無關系。而嚴苛的蘋果,對于三星提升工藝,也不無幫助。當然,這或許還是建立在三星的優勢地位之上,過去兩年,三星依然是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最大的廠商,銷量領先蘋果。而在供應鏈頗有心得的蘋果,也已經開始尋找第二、第三供應商。

  這場因為蘋果逆轉的屏幕之爭,似乎并不會結束,還會繼續下去,只是主要參戰者換成了中國的智能手機廠商。

  二、手機廠商奪屏大戰

  蘋果入局,過去兩年三受益于OLED的智能手機廠商們,卻不得不開啟一場三星AMOLED奪屏大戰。

  手機大屏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市場調研顯示,2015年開始,5.0英寸以上的新款手機同比、環比都呈現增速。4.7、5.0、5.2和5.5英寸幾乎成為行業主流屏幕尺寸。即使iPhone SE發布,也沒有帶動小屏手機回暖。

  但大尺寸的OLED屏幕卻只有三星一家,供不應求。2016年,三星AMOLED面板產能約3.7億片,其中柔性AM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0.6億片,幾乎占到了AMOLED屏幕面板出貨量的99%。2017年,全球AMOLED屏幕產能約5.7億片,其中三星產能有望達到5.5億片,仍然是壟斷級表現。

  OLED屏粥少,但手機廠商僧多。中國手機廠商在這場屏幕爭奪中最“受傷”。

  若以目前的訂單估算,2017年蘋果和三星將消耗近68%的AMOLED屏幕產能,只余下約32%的產能,留給中國手機廠商競奪。

  三星電子一直是AMOLED屏幕面板的最大客戶,2016年吃掉了68%的AMOLED產能,2017年即使占比降至50%,也有約2.2億片訂單。蘋果向三星顯示拋出每年1億片的大單,根據外媒的各種傳言,很可能在6000-1.6億片訂單。若以1.6億片訂單計算,AMOLED面板資源在2017年的存量或僅有不足2億片。

  這就不難解釋,去年開始,華為、OPPO、vivo等手機廠商主流旗艦機型紛紛缺貨。以華為為例,因為OLED屏缺貨,不僅去年推遲了Mate9系列上市時間,今年曲面屏Mate 9 Pro和保時捷版Mate 9也一直供應不足。

  在智能手機的賽場上,手握OLED屏幕,三星既是運動員,還是裁判員,像華為一樣遭遇的手機廠商不在少數。比如,HTC手機最輝煌的時代,恰逢三星推出Galaxy系列,此后三星就“戰略性地減少”對HTC的屏幕的供應。

  風頭正勁的國產手機也未能逃過此劫。在解釋華為Mate 9 Pro缺貨原因時,華強電子產業研究所手機和電子行業分析師潘九堂就一針見血指出,“ 這幾年兩家互視為對手,華為能不用三星盡量不用(CMOS sensor/屏/內存),三星當然能坑就坑,據說去年華為從三星買一些內存價格比其他廠商還高,害得華為在現貨市場買",而“Mate9 Pro缺貨的真正原因是三星不給華為太多OLED屏”。

  手機廠商們,往往不得不臨時轉向其他屏幕。比如,2016年8月,OPPO臨時引進新的屏幕供應商JDI,以解決R9因為OLED屏幕缺貨的問題。

  蘋果入局,國產手機廠商的危機感隨之加重。OLED屏幕消耗大戶——華為、OPPO、vivo不得不組建了OLED產業聯盟,以求解屏幕之困。

  國產屏幕面板廠商高級副總裁張宇也表示,“成都第6代AMOLED生產線主廠房已封頂,目前來談合作的手機廠商非常多”,“大家都期盼著生產線能夠早日投產。”

  但事實是,2017年,這可能還是一個無解題。

  目前大尺寸AMOLED屏幕只能在5.5代線、6代線、8代線產線上生產,但擁有產線且已投產的供應商卻只有三星一家。目前除16條5.5代線外,三星6代線也有部分投產,未來8代線有可能在研發的基礎上轉成量產線。

  早年與三星一起做OLED屏的,其實還有不少公司,但碰上08、09年全球經濟危機,不少廠商紛紛推出,到現在基本只剩下LG。不過,LG采用的是與三星不同的白光路線,主打極大和極小尺寸,主攻電視、穿戴市場。雖然有計劃再建一條與三星相同技術路線的6代線,但短時間內還很難量產。

  國內的屏幕廠商,此前也主要以LCD屏幕面板為主。OLED屏幕面板廠商主要有國顯光電、天馬、和輝光電幾家,但都不在投產狀態。

  國顯光電(維信諾)總裁助理盧峰分析,到2016年6月時,到2016年6月時,“國顯光電目前已投產一條5.5代線,目前正在規劃6代;上海和輝擁有一條4.5代線,在規劃6代;臺灣友達有一條3.5代線,在新加坡將收購一條5.5代線;Japan Display有一條6代線",但短期內都很難推出量產的OLED屏幕。

  如要具體到柔性AMOLED屏幕,情況或許還要更嚴峻。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柔性AMOLED屏幕進展方面,進展較快。2015年第四季度,這家公司的首條量產AMOLED 5.5代線即已進入量產階段,首期產能約為4千片。隨著京東方綿陽第6代AMOLED生產線封頂,每月產能可達4.8萬片,但預計也要到2019年實現量產。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OLED 京東方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