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舉進攻上游供應鏈 蘋果能否“征服”所有元器件?
這些年iPhone系列的持續熱賣,不但將蘋果公司市值和現金流推向了一個巔峰,順帶著也給蘋果供應商帶來了龐大的收益。例如夏普、JDI、富士康、TSMC、藍思、TSMC、大立光電、ARM、Imagination和Dialog等,是過去十年蘋果浪潮的最直接受益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4/346600.htm以臺積電為例,根據臺灣媒體2015年的報道,當時TSMC每生產一顆蘋果A8處理器,就能掙取20美金。考慮到蘋果手機龐大出貨量,單這一項給臺積電帶來的利潤是驚人的。臺積電這些頂尖的供應商,受蘋果的影響都如此強大,那就更別說那些年營收幾個億的企業。

APPLE過去十年的股價走勢
如果按照以前那樣,芯片按照摩爾定律推進,供應商們按照蘋果蘋果供貨,終端市場也按照雙位數的增長,蘋果也只是做好自己產品的設計和整合,那就皆大歡喜的。然而事情往往都是不按照想象中那么走。
移動設備增速下滑,摩爾定律腳步放緩,最主要的是蘋果要做垂直整合,供應商們的日子不好過了。
一切為了利潤,蘋果大舉進攻上游供應鏈
如果算上近來爆出的蘋果“拋棄”的Dialog和Imagination,那么蘋果已經切入了包括PMIC、AP、GPU、藍牙芯片等多個領域,算上傳言中的Mac芯片、傳感器,蘋果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手機制造商,而是一個覆蓋了自上而下產業鏈的新時代巨頭。依托于其龐大的出貨量,蘋果的半導體產品單拿出來也可以獨當一面。
根據IC Insight的統計顯示,蘋果本身的2016年半導體銷售額接近6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4位,比專注于IC設計的英偉達、瑞薩、安森美和專注于晶圓代工的UMC、格芯都高。

2016年半導體銷售額排名(source:IC Insight)
蘋果如此急切的往上游切進,那都是為了一個字——錢。
根據調研機構IDC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高達14.71部,相比2015年14.37億部增長了2.3%。雖然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創了歷史新高,但年增幅已經明顯放緩,由2015年的10.4%降至2016年的2.3%。這個階段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這些增長動力是來自于眾多華為、OPPO和VIVO等廠商,而包括蘋果和三星在內的眾多國際巨頭,2016年的出貨量是下滑的,數據顯示,蘋果手機2016年的的出貨量下降了7%。
但是,在出貨量下滑的時候,蘋果依然攫取了智能手機92%的利潤。這當中除了蘋果定價的優勢以外,更大一部分是來自蘋果本身對上游元器件的把控。
眾所周知,蘋果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幾個做AP的手機廠商。IC share的創始人7Tens也曾告訴半導體行業觀察,在一個手機里面,AP的成本是僅次于顯示屏的成本大頭,面對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元器件漲價潮,蘋果雖然在這個領域嘗到了甜頭,但也必須面對其他的成本壓力。

手機中主要部件的成本占比(source:ICshare)
FBN Securities的分析師Shebly Seyrafi預測,2016年第四季度,iPhone的平均價格增長了1%至695美元,同時成本增加了8%至420美元。結果是每部iPhone的毛利率是39.6%,這要低于2015年的44%。對于通過創新攫取最大利潤的蘋果來說,這也許是不可接受的。
再加上,在眾多手機廠商苦不堪言的時候,擁有全方位產業鏈的三星在面臨NOTE 7危機和掌門人被抓那么多不利局面的情況下,還創造了利潤新高,當中的主要原因是來自于半導體業務的強勢。
眼瞅著別人掙錢,按照蘋果的做事風格,你說庫克怎么按捺得住?于是在短短的兩個月內,蘋果宣布逐步用自研GPU替代Imagination的產品;傳言自己做PMIC,拋棄Dialog;更有業界傳言蘋果競標東芝半導體事業部,為了拿到更便宜的Flash。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