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物聯網之戰打響 GE、西門子、庫卡等成多雄爭霸格局
宣稱開放還是真正開放、吸引IT極客還是吸引工業創客、分享銷售渠道還是分享既得利益,這之間的差別雖然細微,但是造成的結果和成就卻是云泥之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1/342951.htm從設備管理到智能決策是IIoT必須塑造的核心價值
立足實用性角度,IIoT云平臺大多停留在連接管理和設備管理階段,能夠觸發應用使能,并且通過機器學習,將業務分析轉化成價值的鳳毛菱角。
目前并非標配的機器學習能力,將是IIoT云平臺能否制勝的關鍵。通過使用歷史數據訓練模型,或者根據平臺提供的工具自己開發模型,滿足預測性、認知性、復雜性分析的要求,產生創新的業務邏輯。對數據進行的分析產生可執行的信息,其結果是讓工業企業做出更精明的決策,才是IIoT云平臺價值的最大化。
一個IIoT云平臺的典型案例是一家北美的煉油廠,通過使用無線聲波變送器,通過及時的檢測和維修故障的閥門,提高了合規性,并且將碳氫化合物的損失減少了300萬美元。該項目在5個月內就收回了成本,按照使用超過20年計算,估計每年的投資回報率為271%。
IIoT云服務平臺很難形成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
與消費領域有很大差異,工業是一個場景復雜,充滿惰性,講究資歷和關系的領域,IIoT云平臺最終的競爭格局不太容易產生寡頭壟斷的局面。
可以把工業現場簡單粗暴的進行分類,切分為流程工業和離散行業。兩個領域又包含各種行業,大中小等級的各種項目。在很多細分市場中,市場規則、需求特點、項目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差異,垂直于縱深領域扎根發展,是IIoT云平臺通過生存關考驗的捷徑。
在這里我們不妨把未來的IIoT云平臺競爭格局與現在的工業控制系統進行對比。之所以選擇工業控制系統進行參照,因為它是工業現場的控制核心,經過多年的磨合與積淀,最終形成了相對比較穩定的市場劃分局面。
從下面的典型市場份額圖中可以看到,流程工業與離散行業、離散行業的大型項目與中小型項目,起到主導作用的玩家有很大區別,在這背后對應的項目合同金額差距更是巨大。工業控制系統尚且如此,IIoT云平臺想要做到天下通吃難度極大。

圖:流程行業控制器主要玩家及市場份額

圖:離散行業大型控制器主要玩家及市場份額

圖:離散行業中小型控制器主要玩家及市場份額
3、IIoT云平臺+工業硬件+行業Know-How,才最配哦
最大限度的挖掘IIoT云平臺的潛力,你還需要一臺“藍翔挖掘機”。沒有工業硬件和行業Know-How的配合,IIoT云平臺就只是個普通的空白本子而已,沒法變成工業領域的百科寶典。
也許你也聽說過這樣的故事,在一個制造液壓閥的工廠,生產線的每一個工件上都加裝了射頻芯片。裝配步驟會根據不同的產品個性化定制。生產線可以生產一批相同尺寸的液壓閥,也可以不需要人工干預就能生產25種不同型號的產品。不再需要設定時間或者多余的庫存。這使得生產線的產量增加了10%,庫存減少了30%。
IIoT云平臺的部署,除了可以滿足小批量定制的靈活性需求之外,還可以基于工業大數據的深度學習和分析,對工業企業實現全方位的提升,比如金風科技就通過對已售成套設備的追蹤和遠程管理,從打價格戰的傳統競爭方式,順利升級到了工業服務商的新型商業模式。這樣IIoT鮮活的例子正在變得越來越多…
呵呵,不過,如果讓大部分工業企業的大老板們去這樣的工廠參觀,除了感覺人煙稀少無聊透頂之外,估計很難看出門道,更別提生搬照抄了。
以西門子成都工廠SEWC為例,去那里參觀學習過的大老板真是挺多的,一抓一大把,大家關注的重點也基本上都是高大上的工業4.0、數字化工廠、高度集成IT系統應用,回來之后兩眼一抹黑,還是不知道IIoT怎么落地。
只有高科技的東西是不是就能成就一個數字化工廠呢?一些扎實的基礎性工作,工業大數據的有效埋點與逐步積累,才是IIoT的根本。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位“老司機”指引,一般人是找不出端倪的。
舉個例子,在SEWC電子和裝配車間的地板上,每1米乘1米的位置都有一個接線口,而大多數國內的工廠都是在立柱附近有接線位置。細心觀察的你如果好奇為什么會這么設計,資深專家Ivy就會跳出來告訴你,這是為了當布局發生變化時,能夠非常靈活的進行搬家工作,不會受制于接線的位置。SEWC搬家最多就是周六一上午做停工準備,周六下午搬家,周日再來做做校準和整理,周一就能恢復生產了。所有的設備都沒有生根發芽,地牛一拉就走了。

圖:西門子充滿傳奇色彩的成都工廠(SEWC)
全文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