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業界動態 > 三星何以被眾多科技大廠視為敵人?

三星何以被眾多科技大廠視為敵人?

作者: 時間:2016-12-19 來源:經濟日報 收藏
編者按:科技大廠如此敵視三星,并不是因為彼此之間存在產品與業務的競爭,而在于另外兩個因素。

  從蘋果前CEO喬布斯、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董事長張忠謀、金仁寶董事長許勝雄、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他們有一位共同的頭號敵人—南韓集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12/341720.htm

  集團是全球營收最大的電子業者,并且是全球科技版圖中,拿下最多“市占率第一”的供應商,從半導體的DRAM與儲存型快閃存儲(NADN Flash)、到薄型電視機以及最當紅的手機面板(AMOLED)等領域,都是世界第一。橫跨電子零組件到品牌事業,經營范疇堪稱是全方位。

  之所以被全球重量級科技領袖鎖定在雷達上,并且恨得牙癢癢的,連喬布斯都公開嘲諷三星是“學人精”(copy cat),并且在美國與其大打官司;郭臺銘更以“抓耙子”指責三星,要大家不要買韓國貨;張忠謀也曾以“三星是可畏的對手,也是所有人的敵人”來形容。

  強烈手段蠶食市占

  首先,三星是“最出色的追隨者”,從正面來看即是在產業發展上雖是后發,卻能成功地先到達目的地,如同施崇棠所言,“復制后,再把你宰掉”。其次,三星能做別人不敢做的事,至今卻都能全身而退。

  三星將追隨者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半導體DRAM產業為代表作。1980年代,美日兩大科技強國,投入發展DARM,IBM、Panasonic都是當時技術數一數二的業者,三星還是一個以賣冰箱為主的家電廠。

  三星看到半導體的商機后切入,憑借著靈活價格操控的優勢,再加上政府給予大量租稅等奧援,最重要的是他們逐漸掌握著技術優勢,慢慢地,美日廠商都被打出市場,三星穩坐全球第一,握有全球四成的占有率,生產制造領先其余業者1.5個世代。

  在電視領域,三星與索尼也曾合作、合資,三星是索尼的面板供應商,很快的索尼的技術被三星學光,再加上價格不如三星靈活,龍頭寶座易位。

  當三星跨足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時,由于三星是蘋果的零組件供應商,兩者卻是對打的品牌,喬布斯擔心索尼的歷史發生在他身上,祭出控告手段來維持其市場優勢。

  游走法律爭取優勢

  三星集團能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更是令大家印象深刻。例如,南韓三星董事長李健熙為擴充其經營實力,對政治人物多所捐輸,因此在南韓總統選舉時曾賄選,后來又犯下逃稅、背信罪,從1996年以來,曾三度判刑,但都得到緩刑,后來并因其擁有能為南韓爭取2018年冬奧主辦權的能力,獲得南韓總統李明博特赦。

  同時在歐盟控告韓臺面板廠壟斷價格時,三星馬上轉為污點證人,免遭罰巨額罰款,其余被告如奇美電、友達、華映、瀚宇彩晶、LGD等業者卻要被重罰,合計達到6.49億歐元(約8.6 億美元)。

  掐住貨源同業吞忍

  從蘋果、臺廠與三星之間的競爭關系來看,三星被視為是魔鬼。但微妙的是,在另一方面,他也扮演著關鍵零組件最大供應商或是最大買主的兩種角色,卻也是掐住大家要害的天使。

  分析蘋果的供應鏈,根據MIC產業價值鏈研究報告,以iPhone為例,在之前,每一臺iPhone原物料成本約184美元,三星拿到了面板、存儲、應用處理器訂單,總價值約80美元;臺廠則以基頻芯片、印刷電路板、鏡頭、機殼等附加價值較低的零組件為主,包括大立光等業者合計的總價值僅35美元,不及三星的一半。

  喬布斯雖然恨透了三星,但是三星卻是掐住其貨源的最大供應商。去年蘋果向三星采購金額達到53億美元,占三星營收的4%,因此未來彼此互控時,誰會是真正的受害者還不一定。

  同樣地,臺股股王宏達電的面板供應商也是三星,三星有著獨步全球的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AMOLED)生產技術,這種面板省電,而且螢幕亮度高,卻常有缺貨的問題,是牽動宏達電成長最大的關鐽因素,但由于三星也是手機大廠,彼此相處之道得充滿著智慧。

  臺廠罩門只當獵人

  三星在近十余年來快速崛起、壯大,帶給全球電子產業新的震撼,也顛覆全球科技業的版圖。臺廠以往在科技業上具有優勢的競爭地位,但近年逐漸被南韓替代,分析其原因在于臺灣科技業發展上的兩大瓶頸。

  資策會MIC產業情報所長詹文男一針見血地指出,臺灣科技業第一個大問題,即是“獵人心態”,少了耕耘,而拼命的追逐商機,韓廠則是一步一腳印的扎根,成為建立起價值鏈“農夫”。

  嫁衣神功局限發展

  詹文男形容,臺灣業者有著獵人的心態,看到產品商機好,就追著獵物猛打,透過削價競爭等各種方式爭取訂單;韓國廠商像農夫,愿意從翻土、施肥、播種,耐心等到收割,積極參與制訂技術規格,取得在先進科技上的發聲權,懂得養市場,并從品牌價值延伸至對業界的影響與驅動力。

  第二個瓶頸即是臺廠過于發展“嫁衣神功”,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長陳信宏則點出另一關鍵,臺廠專心于代工事業,不少業者重復投資代工的研發,在產業創新價值鏈中,一直為人作嫁,練就一身“嫁衣神功”。

  簡單來說,臺廠“擅長解決別人的問題,卻不擅長問問題”,長期下來,只能靠著微薄的利潤苦撐。

  臺廠應該打破以往過于講究產業細致化、專業分工的觀念,建立以核心技術的龍頭廠來建立起產業鏈。如同三星電子是掌握技術優勢,藉由品牌終端去影響消費生態。

  臺灣其實已經有業者在拉高層次,思考建立產業價值鏈。例如自行車大廠巨大在全球推廣“A-Team”,建立一種自行車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種生活型態的觀念,并且在大陸重要景點發展自行車步道,將這種觀念打入人心,透過臺灣過往在自行車制造的優勢,把品牌延伸至創造“營造新的生活形態”,這將是未來臺廠勝出的機會點。



關鍵詞: 三星 臺積電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