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面對中國投資攻勢 德國逐漸關上大門
中國政府周一召見了一名德國駐華使館高級官員,討論德國近期以國家安全為由叫停一家中國投資基金收購一家德國芯片生產商的決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11/339587.htm德國政府在10月21日撤回了對福建宏芯投資基金(Fujian Grand Chip Investment Fund LP)德國子公司以6.7億歐元(合7.36億美元)收購愛思強(Aixtron SE, AIXG)的批準。
駐柏林的中國官員對上述糾紛不予置評。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發言人Steffan Seibert周一稱,德國對來自海外的投資持開放態度,其中當然包括中國。但他也強調了在國際背景下需要有一個公平的投資及競爭環境。
Seibert稱此事的關鍵是互惠互利。他稱,德國必須有效地保護自身免受不公平競爭的侵害。
上述事宜很可能會在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計劃于周二率領約60人的德國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時被提出。加布里爾辦公室周一表示,中國對德國企業逐漸高漲的收購熱情已使投資互惠成為一個優先關注的事項。
德國政府撤銷了對福建宏芯投資基金收購愛思強交易的批準,該交易原本已于9月8日獲得批準。除愛思強交易外,德國監管機構還在對中國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Sanan Optoelectronics Co., 600703.SH, 簡稱:三安光電)收購全球第二大照明設備生產商歐司朗(Osram Licht Ag, OSR.XE)的燈泡和LED業務的交易進行審查。
德國政府6月份試圖通過組織歐洲公司發起競購,以阻止中國美的集團(Midea Group Co., 000333.SZ)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集團(Kuka AG)。雖然德國總理默克爾大力游說,但沒有歐洲公司提出競購,美的集團于8月份收購了庫卡。
根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統計,這一年中國幾乎一周收購一家德國公司,創下中國收購德企的紀錄,而反對的聲音也隨之增強。自1月份以來,中國公司已花費超過110億美元收購德國公司,打破了2014年創下的26億美元前年度收購額紀錄,同時也使德國成為今年中國在歐洲進行收購的第一大目標。
很多中國投資者希望獲得德國工程和制造方面的專業技能。德國、歐洲以及美國的一些人擔憂中國可能將這些技術用于軍事目的,或者成為更強大的制造業競爭對手。
很多觀察人士指出,中國公司在歐洲投資比歐洲公司在中國投資更容易。一些決策者擔心,歐洲很多國家沒有與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一樣的機構;這種機構可以對收購交易進行審查,以防范國家安全風險。
歐洲議會中來自德國的資深議員Markus Ferber稱,對于外國投資,歐洲沒有戰略考量;如果外國投資從市場角度來看講得通,交易就能夠獲得通過。Markus Ferber所在政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政黨是聯盟。
在醞釀數月后,隨著愛思強收購交易出現反轉,該話題最終沸騰起來。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中國海外投資的Sophie Meunier稱,該交易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說,德國人的確擔心技術會外流。
愛思強生產一系列高科技產品,但分析師稱,該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實力是中國真正想要的。愛思強在該領域是市場領導者,其技術可以用于商業和軍事用途。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戰略技術項目主管James Lewis稱,美國國防部多年來一直試圖挫敗中國增強半導體技術實力的嘗試。
Lewis稱,半導體技術可以用于核武器,可以用于巡航導彈,以及任何殲擊機。Lewis還稱,他認為收購愛思強的交易可能受到中國政府指使。
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高級研究員Nadege Rolland稱,中國企業收購德國公司不單純是商業活動,而是中國政府推動的商業活動。
福建宏芯投資基金德國子公司發言人未就有關收購愛思強交易受到中國政府指使的暗示性言論置評。福建宏芯控股股東劉振東最近在接受德國雜志《明鏡周刊》(Spiegel)采訪時稱,中國政府在競購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
德國政府態度的轉變激怒了愛思強的最大股東——總部位于愛丁堡的Argonaut Capital Partners。該機構首席執行長Barry Norris稱此舉是貿易保護主義舉動,并表示愛思強芯片沒有被用在中國核武項目中。Argonaut稱其持有愛思強6%股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