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個見證中國集成電路蓬勃發展的城市
上海可以說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一面旗幟,這個地方曾見證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一步步艱難地突破:我國第一條8英寸生產線、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領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國內第一條完全由國資控股的12英寸生產線、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40納米低功耗商用TD-HSPA/TD-SCDMA多模通信芯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11/339440.htm“可以說,上海有著全國最好的半導體產業基礎,在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里是產業集聚效果最好的地方。從設計、制造、封測、設備,產業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發展完備,尤其是制造在全國具有絕對優勢。”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向記者這樣評價上海。
黃金十年 上海復制“硅谷”
上海的集成電路產業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3015.4億元。按照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統計網對上海集成電路產業183家主要企業的統計而得的上海市銷售收入為821.7億元。2014年上海市占據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27.3%的銷售份額,這還未將上海企業中海外分公司的銷售收入統計在內。
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蔣守雷秘書長告訴記者,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的銷售額已經實現了連續5年的穩健增長,其中2014年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都創歷史最高水平,已經實現了產業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益目標。在上海目前擁有的424家集成電路企業中,2014年實現贏利的就有382家。
記者采訪過的每一位上海市集成電路資深專家幾乎都曾經深深地感慨于從2001年到2010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這黃金10年。在那個時期,上海吸引了多名海歸回國創業,創立了目前包括展訊通信、銳迪科微電子、瀾起科技等在內的一批已成為中國集成電路行業標志的企業,掀起了在上海復制“硅谷”的潮流。
在這個時期,上海市也將集成電路產業看作支柱型產業大力支持。2000年,國務院發布18號文件后,上海市政府發布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2012年,印發了《關于本市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和上海市經信委關于《上海市軟件和集成電路企業設計人員專項獎勵辦法》。
除政策上的支持外,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門還通過每年實施“集成電路產業化計劃項目”、“軟件及集成電路專項資金項目”等政府資助項目,給予上海市集成電路企業資金上的支持。
有了適合發展的政策和投資環境,在短短10年內,上海市便形成了“一帶兩區”的產業布局,以浦東微電子產業帶、張江和松江產業園區為中心,聚集起了大批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制造企業、封裝測試企業和設備材料企業,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同時還建成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上海集成電路技術與產業促進中心兩大國家級研發機構。
“芯”星云集 與國際差距縮小
如果盤點中國前10大集成電路企業,會發現不管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還是設備環節,很多領軍企業的總部都設在上海。
在設計業,上海市有展訊通信、格科微電子、聯芯科技、上海復旦微電子、上海華虹;在晶圓制造業,上海市有中芯國際總部、上海華虹宏力半導體、華力微電子;在設備材料業,上海有中微半導體。
因為這些龍頭企業的努力,中國芯片產業與國際差距也在逐漸縮小。展訊通信最近一次推出了兩款采用28nm工藝的4核SoC平臺,其自主研發的4核芯片正被三星等知名品牌平板及智能手機采用。在與銳迪科合并后,展訊通信在2014年的芯片出貨總量以5.5億顆的水平占據全球第三位。而根據IC Insights的數據,展訊通信在2014年已經進入全球fabless排行前20。根據Strategy Analytics描述,展訊通信已是基帶芯片市場份額第三。
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上海市集成電路企業在制造領域的突破。中芯國際已在2014年年底成功制造28nm高通驍龍410處理器,并正加快推進28nm量產進程,這是目前國內集成電路制造最先進的工藝節點。中芯國際市場資深副總裁許天燊曾向記者透露,在14nm FinFET工藝方面,中芯國際專利擁有數量已達全球十強,12英寸晶圓產能也將在2014年底達到6萬片/月。
華力微電子成立時間較短,但卻是我國已建成12英寸晶圓代工廠的三家之一。根據華力微電子副總裁舒奇此前對記者的介紹,從55納米工藝平臺起步的華力微電子,至今已成功推進到40納米工藝平臺,也正在開展28納米低功耗工藝技術研發。目前華力微電子還處于產能爬坡階段,月產能能夠達到3.5萬片。
中微半導體更是目前集成電路設備高端等離子刻蝕機領域中全球僅存的三家企業之一,其率先實現了國產MOVCD設備進入LED外延片大生產線的突破。自2012年開始,中微半導體保持著每年50%的年增長速度,占據了全國泛半導體設備出口額的65%。到2014年底,中微半導體已有350多個“反應臺”在臺積電、英特爾等位于亞洲的30條生產線上全面運轉。
根據蔣守雷提供的數據,記者發現,上海市集成電路主要的銷售貢獻也來源于這些本土的領軍企業。其中,環旭電子、展訊通信在2014年的銷售收入都超過了70億元,制造業的中芯國際也達到了68億元以上的銷售規模。
除上海本地企業外,臺灣地區的集成電路企業選擇進駐、投資上海。例如臺積電,除此前在上海松江設立的8英寸晶圓廠外,還在評估在上海增設一座12英寸晶圓廠。
基金對接 滬上IC再出發
“這幾年來,我注意到上海在資本和產業的對接上相對落后一些,投資力度不夠。也許是因為現在上海已經擁有了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迪士尼等其他增長熱點,上海市地方對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視沒有黃金十年期間的程度高了。”提及2014年被北京企業紫光集團收購的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顧文軍向記者惋惜道。
繼去年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成立后,越來越多的地區都爭相投入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爭相設立地方版投資基金,意在本轄區內培育出新的“硅谷”。如何保有過去的優勢地位、留住辛苦培育起來的本土企業、幫助它們做大做強成為上海市目前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上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上海市已開始設立地方版的產業扶持投資基金。2014年11月,上海市正式啟動了總規模為100億元的上海武岳峰集成電路信息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基金成立后已經操作過6.4億元的芯成半導體并購案。大基金也已開始出手扶持上海當地的龍頭企業。繼2015年年初中微半導體獲得大基金4.8億元的投資后,中芯國際也獲得了大基金總額達30.9871億港元的入股。
當然,這還遠遠不夠。據記者了解,上海市即將出臺一系列新的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規劃措施。在上海市2015年一號課題“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上海市將給予一批“硬科技”項目和工程更大的政策優惠和有可能達到上海國有資本收益30%的資金支持,其中就包括集成電路領域。
這一措施有可能包含總規模為500億元的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新基金,用于推動位于上海臨港產業園的新基地建設。新的基金將有利于上海華虹集團、中芯國際、上海貝嶺等上海本土集成電路企業,并有可能助力他們實現新增2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目前已確定的消息是上海新陽的大硅片項目將落戶該基地。
“隨著上海要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應該把上海對集成電路的重視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海畢竟還是有著全國最好的半導體產業基礎的,如果能夠出臺更多的政策和規劃支持,上海絕對有機會成為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半導體產業集聚地。”顧文軍向記者強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