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兵家必爭 臺積電、英特爾終須一戰
據海外媒體報道,當所有人都在檢討臺灣科技產業不長進的癥結點是只會做cost down、me too、生產低價產品的同時,有一家公司正在為臺灣打一場不一樣的高規格戰爭,2016年投入的研發費用是22億美元(折合新臺幣720億元),正面迎戰的對手是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不仰賴政府補助和支援,一路以高度紀律管理、專注技術,為臺灣高科技產業拿下全球過半的晶圓代工市占率,這就是臺積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8/296206.htm臺積電過去成功的路徑并不輕松,看似只是專一做好一件事,但其實比做十件事還要困難許多,然未來的道路會碰到的困難恐怕只會更為艱鉅。
因為,與臺積電關系似敵似友的英特爾,開始露出布局多年的真正野心,向ARM取得矽智財授權,將以10納米制程生產ARM架構的處理器芯片,提供第三方半導體公司代工技術,與臺積電之間的關系,變成正面迎戰的競爭對手!
英特爾是在2010年建立晶圓代工團隊,隨即宣布與FPGA新創公司Achronix達成22納米制程的代工協議,當時是第一家采用英特爾22納米制程技術生產的客戶,市場即嗅出英特爾著手布局晶圓代工的氣味。
英特爾在2013年拿下FPGA大廠Altera(后被英特爾收購)的14納米晶圓代工訂單時曾說過,英進入晶圓代工市場的策略是從“爬”開始,再進入“走”階段,2~3年后會進入“跑”的階段。現在來看,2016年的英特爾在晶圓代工領域確實有開始要“跑”起來的跡象。
自有品牌和代工是兩門不同的生意,英特爾雖然做自己的產品很厲害,但不代表幫客戶代工的本領也同樣強大,想要在此市場從業余參賽者變成職業比賽的選手,手上勢必要有厲害武器才行,否則怎么與逼近全球60%晶圓代工市占率的臺積電競爭?
高階制程是重要武器 臺積電、英特爾將一分高下
英特爾手上最厲害的武器,莫過于制程技術的領先,偏偏這也是臺積電一直引以為傲的優勢。
臺積電在先進制程競賽中,28納米制程打下很強的硬底子,之后20納米、16納米、10納米和7納米制程都會如期問世,且越往下走,越是與英特爾正面交鋒。臺積電的10納米制程將在2016年底量產,三星也差不多時程問世,反觀英特爾的10納米制程一路延后至2017年下半。
看起來臺積電好像在10納米制程上終于超車英特爾,然而這樣比較是不公平的。因為制程技術的世代命名邏輯上,一向有其潛規則,這也是半導體業的公開秘密,所謂的16納米、14納米、10納米只是魔幻的數字游戲,要怎么把數字調得不會太夸張又能比競爭對手先進,這在半導體大廠內部可是一門大學問。
因此,臺積電、三星雖然名義上10納米制程比英特爾早量產,但這種表面數字上的勝利不是真的勝利,因為業界都知道,臺積電的16納米制程與英特爾的22納米制程相當,因此雙方的10納米能否用同一個水平去衡量,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姑且不論數字上的勝負,臺積電和英特爾的先進制程就都是強者,同時,先進制程不但是定奪彼此在半導體產業界地位高下的關鍵武器,更左右了IC設計大客戶訂單的風向。
臺積電的高階制程并非牢不可破之網 Altera、高通陸續跑單
早年,幾乎所有的先進制程訂單都集中在臺積電身上,但英特爾還是成功把Altera吸引過去,后來三星的14納米搶下高通也是讓人跌破眼鏡。這些例子雖然是少數,但隱約透露的事實是,臺積電以高階制程編織的這張天羅地網并非牢不可破,而是一直有漏洞存在,未來重量級的IC設計大客戶跑去投效英特爾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當初,Altera為什么舍棄合作多年的臺積電,而轉單到英特爾的14納米制程?答案很簡單,因為Altera太想一舉超越當時最大競爭對手賽靈思(Xilinx)了。
當時Altera和賽靈思都是用臺積電的制程,FPGA又是需要最先進制程的產業,賽靈思與臺積電合作28納米制程加上最先進的CoWoS封裝技術,接著20納米、16納米一路合作下去。
如果Altera繼續留在臺積電,也是照著這樣的技術藍圖前進,根本無法超車賽靈思,因此Altera做了一個大膽又有勇氣又改變公司命運的決定,就是舍棄臺積電,投奔英特爾的14納米制程,有了14納米這個武器,自然輕松贏過賽靈思。
由此例可證,半導體大廠高階制程的勝負高下,絕對會左右IC設計大客戶的決策,尤其走到10納米、7納米、5納米制程世代,有能力走下去的都是敢砸錢的公司,數量是屈指可數,臺積電的天羅地網能保住幾家客戶,技術門檻絕對是第一關。
臺積電登霸主之路 與IC設計客戶魚水互幫
臺積電登上全球晶圓代工霸主也經歷一路的過關斬將,與其說它早年把聯電遠遠拋在后面,不如說是聯電自己走錯路,沒有專注投資晶圓代工本業,自己追不上臺積電的腳步。
臺積電一路壯大的另一個本領,就是與IC設計客戶之間的合作精準度無人能敵。雖然說臺積電身為晶圓代工提供者,對所有的IC設計客戶是來者不拒,且服務的類型包山包海。但在茫茫人海當中,誰最具有明日之星的長相,可不是碰運氣來的,臺積電的眼光精準在業界一向是遠近馳名。
細數2000年前后至今,一路被臺積電從小公司拉拔到在產業占有一席之地的IC設計公司有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Nvidia、賽靈思、聯發科、Marvell、Altera、超微(AMD)、LSI、Avago、Dialog等,這兩年崛起的海思更是臺積電近年來的代表作。
其實不能說是臺積電挑客戶,應該說是這些客戶夠相信臺積電,自己實力也到位,魚水互幫的結果,就是創下雙贏的漂亮局面。
臺積電創立之初就是扮演專業晶圓代工廠的角色,大量扶植純IC設計公司進行專業生產,整個半導體產業開始垂直分工化,進而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的風貌,更讓IDM角色公司也逐漸淡出,高通、博通這些大型IC設計公司角色冒出來主導市場。
平衡臺積電勢力 IC設計客戶必須培植第二供應商
另一個關鍵是,臺積電從來不與客戶競爭,這是臺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成功的秘訣,也是現在的三星,以及未來的英特爾在耕耘晶圓代工產業上,絕對做不到的,過去的聯電也犯過此大忌,唯有臺積電是從一而終堅守此原則,方能有今日的雄圖霸業。
英特爾開始認真經營晶圓代工,終極目標不外乎是蘋果(Apple)、高通(Qualcomm),業界看法短期內蘋果的關鍵處理器仍是臺積電的囊中物,中長期要在觀察。
多數客戶也會擔心,包括高通、Nvidia、AMD和英特爾在移動通訊、平板電腦、顯示卡等業務上,都與英特爾是競爭關系,是否可以放心交給英特爾代工,是一大疑問,也或是會如蘋果和三星、三星和高通之間的關系,可以若即也可以若離,可以是友,也可以是敵,一切在商言商,利益考量至上。
除了利益外,客戶的決定也會抱著扶植第二供應商的策略。臺積電雖然服務客戶一流,但多年來臺積電規模越來越大,議價能力越來越強,部分客戶對于臺積電有難以言喻的愛恨情感。
蘋果、高通、Nvidia等一線大客戶已經著手第二供應商策略,包括三星、GlobalFoundries、聯電等都是這些大客戶的第二供應商選擇,萬一未來能與臺積電并駕齊驅的,只剩下英特爾一家,那基于平衡臺積電勢力的考量,大客戶去英特爾投單,確實有其必要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