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啟動第三次轉型:“剔骨拆肉”式的變革
想象一下,遍及全球的網絡像毛細血管一樣蔓延,每個末梢的觸動都會反射至中央樞紐,每個需求都會由“大腦”自動給出解決方案,每個客戶都能在多個方案自主選擇,每個身處的系統都有養分、伙伴和共享利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7/294580.htm從 6月29日到7月15日,短短半個月內,中國電信董事長楊杰連番“出擊”,分別在全球移動大會·上海、2016天翼智能終端博覽會上宣告啟動戰略3.0轉型——面向智能化時代,中國電信將開啟“網絡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的轉型進程,并最終成為一個新型的綜合智能信息服務運營商。
這將是一次“剔骨拆肉”式的變革:電信運營商的“骨肉”——網絡將從軟硬一體走向分離;電信運營商的“心臟”——提供“造血功能”的業務核心將走出“機 體”,在更開放的系統內跳躍;電信運營商的“大腦”——控制中樞神經的運營和管理,必須重新學習,甚至換血才能適應新的網絡和需求。
重構網絡、業務、運營、管理,中國電信這駕中國最年長的“電信馬車”,將因此獲得下一輪賽跑的新型驅動力。
“身體”智能化——網絡重構
如果說人工智能終將產生“超級大腦”,那么通信網絡將是其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張“知化網絡”,將可以主動感知各類連接設備,分析了解網絡運行的各種數據,進而知曉如何適應外界的變化,最終具備智能思考的能力,實現人、網絡和應用的融合一體。
在中國電信的轉型3.0戰略中,網絡智能化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繼楊杰在GSMA上首次提出網絡智能化的目標之后,2016年7月11日,中國電信集團發布了《中國電信CTNet2025網絡架構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全面啟動網絡智能化重構。
目標
打造一張“知化網絡”
未來的‘知化網絡’將是集連接、感知、計算和數據服務為一體的網絡,將實現超級安全、自主優化、進化更新等三大能力。為此,要深化開源技術應用,引入 SDN/NFV/云等新技術,打造簡潔、集約、敏捷、開放的新型網絡,實現網絡、IT融合開放;加強協同,培養人才,機制配套,走向開發運營一體化。面向 用戶,提供可視、隨選、自服務的全新網絡體驗,提升用戶價值;面向業務,提供快速部署、安全的網絡能力,促進業務創新,形成新的增長點。
軟件定義型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云是電信運營商構建未來網絡的三大支柱。
在《白皮書》中,如此回顧電信網絡的發展歷程:摩爾定律解釋了兩個發展方向——高性能和低成本。電信運營商重視前者,代表性的門檻便是電信級質量,軟硬一體 的專業設備以及因此形成的封閉式電信網絡架構,而后者的代表性是IT企業,重視的是適度的性能要求和寬松的可靠性要求,并采用通用工業標準的IT設備降低 成本。20年發展下來,差異顯著,IT業的成本降低了58%,而電信業的成本只降低了30%。
SDN/NFV/云的引入,目的正是打破電信級網絡的封閉,讓硬件和軟件“解體”,從而可以更為靈活地配置網絡,讓網絡最終能自適應需求,成為一張“類人”的神經網絡。
關鍵詞:SDN
解讀網絡管理“軟化” 建網成本降低一半
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的客戶需求和自上而下提速降費的戰略要求,倒逼電信運營商必須改變,傳統靠升級網絡增加帶寬的方式不可能持續,而瞬息萬變的客戶需求或其直接客戶的需求,也不會再等待運營商用1個月甚至3個月才能提供網絡服務。
何為SDN?簡而言之,便是讓軟件成為網絡控制層的核心。舊有的電信網絡架構中,電信設備同時具備硬件和軟件功能,也即所謂的“耦合”,在同一張網絡中,所 有設備按照統一的規則執行同樣的任務,一旦調整,采用的方式有二:人工手動或者設備統一調整。而SDN則將軟件從設備中分離出來,讓軟硬件“解耦”,并將 其功能提高到上一層,在業務層和設備承載層中加載一層控制層,通過云端軟件對設備和網絡進行調整。
一個更為直觀的例子是,由于網絡不能自適 應調配,現有的網絡帶寬必須留有足夠的冗余,以防止峰值時出現網絡擁堵的情況。根據諾基亞和上海貝爾的研究,國內網絡峰值利用率在60%以下,平均網絡利 用率只有35%,也就是說,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建設1G帶寬,平均只有350M被使用,65%的資源只能作為“備胎”,而采用SDN架構的谷歌寬帶,全網平 均網絡利用率是80%,也就是說,建設同樣帶寬的寬帶,谷歌的成本連中國電信運營商的一半都不到。
諾基亞和上海貝爾IP產品技術負責人方園 給《IT時報》記者打個比方,SDN如同將原先各行其道的汽車變成了一列火車,由火車頭統一控制,這樣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控制效率,也降低了網絡建設的成 本。也就是說,當網絡只是網絡之后,所有的調整均在控制層通過SDN控制器遠端操作,甚至是由系統自行調整,而且資源可以做到全網調配。客戶的需求對于網 絡而言,不再是“離線導航”,而變成了會實時根據路況變化的“在線導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