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啟動第三次轉型:“剔骨拆肉”式的變革
在天翼智能終端交易博覽會高峰論壇上,楊杰突出介紹了物聯網的“三新”策略:一、推出“天翼物聯”品牌;二、與150家初創成員共同成立天翼物聯產業聯盟; 三、針對產業伙伴,推出新激勵政策。除此之外,中國電信還明確了物聯網技術路標,希望與產業伙伴在此路標指引下加強協同發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7/294580.htm物聯網市場十 分龐大。愛立信移動市場報告稱,到2021年互聯網設備將達280億臺,其中物聯網終端高達160億,而2015年的物聯網終端不到50億臺。根據調研機 構Gartner的估算,2020年的物聯網市場價值將超過1.9萬億美元。付亮認為,“從去年開始,物聯網產生的流量在急劇上升。未來物聯網流量收入會 彌補短信、語音帶來的損失。作為優質固網與寬帶的提供者,中國電信下定決心要做好物聯網?!?/p>
在7月的智能終端大會上,中國電信多次添加布局 物聯網的砝碼。除了新增新品牌、新聯盟、新補貼外,還與愛立信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聯手打造全球物聯網設備連接平臺,與阿里巴巴YunOS聯合簽署了《物聯 網合作框架協議》。對于中國電信的這幾大動作,付亮認為,屬于“明面亮牌”,增加合作伙伴信心,有利于整合資源,更快速推進電信物聯網的商用。
之所以在三家運營商中選擇與中國電信進行合作,愛立信在接受《IT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電信是第一家提出將物聯網業務作為其戰略基礎服務的運營商,而 且“中國電信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固定網絡和寬帶網絡運營商,也是主導移動寬帶運營商,不僅擁有高速覆蓋的網絡,更擁有堅實的政企客戶基礎,在物聯網發展占有 優勢主導地位?!?/p>
中國電信的執行力給了愛立信很強的信心。目前,中國電信已經給出了物聯網發展的具體時間表,今年7 月開始啟動Cat1部署,并計劃于2017 年上半年建成覆蓋全網的基于800MHz 的NB-IoT 網絡,同期也將支持eSIM。
長期以來,物聯網由交通、安防、健康、電力等少數中等規模市場和大量長尾市場組成,且缺乏統一的標準,除了電信運營商外,眾多芯片企業以及互聯網公司都希望能分得一杯羹。付亮認為,“物聯網時代并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個體競爭,而是抱團競爭?!?/p>
根據咨詢機構BergInsight的研究,使用愛立信物聯網連接管理平臺DCP平臺為主的運營商群體以及使用Jasper公司平臺為主的運營商群體,已經占據了國際物聯網連接管理服務的80%市場份額。
“全 球化OEM的物聯網需求,要求電信運營商必須相互合作,共享資源與業務,并且基于同樣的技術平臺進行服務的實現。”愛立信負責人表示,中國電信通過與愛立 信DCP的合作,可以向國內以及國外各個行業的OEM客戶,提供統一系統、統一體驗,并且跨國跨運營商的物聯網連接資源和物聯網連接管理服務。同時,中國 電信可以結合自建物聯網,連接管理平臺服務本地市場,使用DCP合作平臺服務國際市場全球化需求,采用雙平臺的策略,從而實現物聯網市場競爭力的最大化。
重構智慧“大腦”——運營和管理能力的進化
重構,意味著重生。
近幾年來,被互聯網企業步步緊逼的電信運營商,開始思考如何改變自己。兩者常見的異同在于:開放與封閉的思維沖突、數據存儲管理和大數據精準分析的運營不同、以技術為中心和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出發點不同等等。
當物理網絡和業務生態逐漸用云端、開放、融合等關鍵詞重構時,企業的“大腦”——運營和管理等軟性因素,也必須隨之進化。
目標
增強人的能力,推進運營和管理重構
相較于網絡智能化、業務生態化,在中國電信已公布的“新三化”戰略中,對運營智慧化尚沒有進行詳細的解讀,只是簡要提出推廣大數據應用,增強網絡基礎、網絡運營、數據運營、渠道銷售、客戶服務和人才隊伍六大能力,推進運營重構和管理重構,支撐智慧運營。
關鍵詞:組織架構
解讀 網絡更加扁平化 行政區管理模式可能被打破
物理網絡的變化,將對現有的組織架構帶來挑戰。中國電信的《白皮書》中提到,未來的網絡架構將是水平分層、縱向解耦的技術路線,基于SDN、NFV的網絡架 構打破了專業界限,集約化的管控和調度也將傳統行政區域的限制、組網方式從原先按照行政區組網轉向以數據中心為核心,這些都將對中國電信目前以專業、行政 區管理的組織架構帶來變化。
“組織架構一定會改,但具體怎么改,目前并沒有明確的方案。”一位中國電信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就技術角度而 言,SDN網絡的資源調配由上層業務調度器負責,一個跨省業務需求,盡管可以在不同網絡控制器之間的對話并完成,但上層的統一調度仍然需要由人或者中心部 門來管理。而現有的模式是,一張跨省工單,需要在不同電信省公司之間流轉,系統半自動甚至完全由人工審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