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展示在汽車、物聯網和工業的突破與進展
在2016慕尼黑上海電子展期間,東芝半導體&存儲產品公司攜旗下的工業電子、物聯網應用及汽車電子等眾多技術和產品亮相。東芝本次參展的主題為「共筑“安心”、“安全”、“舒適”的美好社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4/290287.htm東芝半導體&存儲產品公司技術營銷部總經理兼技術營銷總監吉本健先生、東芝電子(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田中基仁先生、東芝電子(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野村尚司先生,向業內闡述東芝半導體對技術趨勢的理解、對應用市場的看法和對中國市場的規劃。
汽車電子的ADAS芯片
本次展會上,東芝重點介紹面向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領域的ViscontiTM圖像辨識處理器。該芯片從2013年開始量產,2015年已被世界頂級的汽車零配件廠商電裝公司所采用。由于其中搭載了東芝獨有的圖像硬件加速器和算法加速器,因此在高速下也可實現高水準的辨識率,而且擁有低功耗的特點。芯片中有4個內核,可以同時處理四種功能,諸如車道保持、行人檢測、信號檢測和交通標識檢測等,因此可以實時反饋信息。新一代的ViscontiTM有8個內核,因此可以同時處理更多功能,而且擁有更多的視頻輸入通道。這一升級主要是針對歐洲的防撞標準,夜晚也能夠識別。
CapriconTM是可同時控制HUD(抬頭顯示)和儀表盤的顯示控制器,配備了步進電機控制器,可兼容控制模擬儀表,為儀表盤和其他車載應用提供顯示功能。在歐洲高檔汽車上,這款芯片已經廣泛應用于虛擬儀表。該芯片內置了Cortex-R4 MCU和高性能MCU,從3.5英寸混合儀表到12.3英寸虛擬儀表都可以實現低功耗/低發熱量設計,工作溫度在-40~+85℃。其在歐洲的虛擬儀表市場上排名第一,占30%~40%的市場份額。針對最新的HUD技術,此芯片已經設置了相應的接口進行支持。此芯片同時還搭載了驅動液晶,以及驅動抬頭顯示的圖像處理功能。除了虛擬儀表以外,CapriconTM還可以同時驅動五路驅動電機,也可以組合儀表。
低功耗的藍牙分布式網絡
針對物聯網市場,東芝主要提供的是通訊以及存儲相關產品。
在通訊方面,東芝展示了低功耗的藍牙分布式網絡,主要有三個特點:自動組網、無線連接和聚集物聯網應用。同時,該網絡的一個節點可以對6個設備可見,即同時可連接2個主設備和4個從設備。
通過將最新技術運用在BLE 4.1版本上的藍牙分布式網絡可以解決無限多點通訊。使用這項藍牙分布式網絡,可以在智能家居傳感器網絡方面應用。
另外,東芝根據WPC的Qi低功率和中功率規范開發了1~15W無線功率傳輸應用的解決方案。目前5W和10W的無線充電主要可以充手機或者一些可穿戴設備。實現15W充電功率后,可以實現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無線充電。
48層3D堆疊結構閃存
東芝存儲產品有四大優勢:1.微型化技術,現在已到15nm制程;2.有48層3D memory架構;3.可把內存芯片的控制器也封裝進來的封裝技術;4.長壽命技術。
東芝于去年率先在全世界發布了256GB 48層的3D Flash memory(BiCS FLASHTM)。通過3D構造,可以實現高密度大容量的內存方式,同時實現高速存儲和低功耗。新內存的接口是基于PCI Express標準、針對SSD進行優化的一種新的通訊標準——NVM Express。另外,閃存芯片核被封裝到一個16mm x 20mm的BG1塑料封裝里,容量高達256G。通過這種設計,把整個SSD封裝到一塊芯片中,使整個芯片面積大幅度減小,而且原來SSD外面的框架也不再需要。
IEGT/SiC實現高效、節能和輕小型的電力轉換
工業領域的明星產品是IEGT/SiC。憑借高耐壓、高節溫的IEGT和SiC材料的應用,東芝在新能源發電、輸配電以及變頻應用產業領域,為實現高效、節能和輕小型的電力轉換設備做出貢獻。這些產品可以廣泛用到電氣機車的牽引、可再生能源、電力輸送、工業變頻、電動汽車領域,這些領域現在對減小噪聲、減小裝置體積以及提高能耗的要求越來越高。
該產品的耐壓等級支持擊穿電壓從1700V到6500V產品線。應用了新材料——SiC-SBD(碳化硅肖特基二極管)和IEGT組成的混合器件具有低導通電阻和低開關特性,該特性可以使整個設備系統更高效、更節能和更輕小型化。針對不同應用情況,該器件可以提供兩種器件封裝:1.高可靠性,可雙面冷卻的“壓接式封裝IEGT(PPI)”;2.螺紋連接,方便拆卸處理的“塑料模塊式封裝IEGT(PMI)”。其中壓接式封裝是一種像紐扣電池一樣的封裝,是東芝獨有的一個封裝,從2012年開始量產。在結構上,和其它相關產品相比,紐扣封裝的兩面都可以散熱,而且整個安裝的體積明顯縮小。同時,由于它的獨特的構造可以大幅度減小在電源開關時的損耗——大致要省掉97%以上。與原來的產品相比,整個的安裝面積減少到原來的40%。
本文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電子產品世界》2016年第4期第73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