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能否一直扛著新能源汽車大旗?
2008年比亞迪好運連連,巴菲特入股、F3DM拔得國產新能源車頭籌、當選CCTV年度經濟人物,王傳福明白這不是因為“電池大王”的光環,也不是因為“汽車新人”的身份,而是因為比亞迪扛起了“新能源”大旗。從那時起,就再也沒放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1/286458.htm
但是,比亞迪主營業務是電池、手機部件和傳統汽車,從營收結構上看距離"新能源概念股"相差很遠。中國汽車行業快速增長,連續奪得世界產銷量冠軍,比亞迪卻因實力不足、盲目擴張遭遇重大挫折,“2015年中國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的豪言成為笑話。某些分析師研報里用“重視新能源車”作為比亞迪傳統汽車業務下滑的借口,這就是拿新能源當遮羞布了,上汽、一汽、廣汽、北汽哪家不自稱重視新能源車?
“電池大王”還能為“電動汽車大王”站臺嗎?
比亞迪的二次充電電池主要用于手機、電動工具及各種便攜式電子設備,主要客戶包括三星、諾基亞、華為等手機生產廠商。
2008年以來,比亞迪充電電池業務一直處于滯漲狀態。2008年銷售額為62億元,中間起起伏伏,到2013年僅為50億元。

比亞迪電池板塊不僅銷量上不去,經濟效益也一路下滑。根據比亞迪財務披露的分部業績數據,2008年電池業務經營利潤達到8.36億元,2011年、2012年淪落到虧損1億多,2013年才回復盈利。

電池是比亞迪賴以起家的業務,目前同時生產三種電池:鋰電池、鎳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第一種主要用于手機、第三種用作動力電池。手機行業是近年來絕無僅有的高速增長行業,2013年全球手機出貨量超過18億部。根據工信部電子信息司統計,2013年我國僅鋰離子電池總銷售收入超過650億元。比亞迪絲毫沒有分享到手機行業暴漲的紅利,反而出現營收、效益的雙雙下滑,與“電池大王”的名頭極不相稱。
從業績看,比亞迪對傳統充電電池業務采取是“維持”的態度:生產設備、技術沒有進行更多的投入,產量上不去、價格逐步走低。有意思的是比亞迪電池分部的資產規模卻從2008年的72億迅速膨脹到2013年的144億,5年翻了一倍。顯然增加的70多億資產主要用于動力電池生產。

坊間流傳多年的說法是比亞迪為了節約投資,在電池生產中采用“人肉生產線”,產品“一致性”不達標。手機電池體積小、容量低,質量要求相對低,所以被比亞迪以低價占領大片市場。比亞迪一直想成為筆記本電腦的電池供應商,但在財報里終究沒把筆記本電池列為主要產品。
當初比亞迪造新能源車被看好,相當程度上是由于“電池大王”這個身份。但“大王”的名頭是靠低成本、低價格奪來的,如果手機電池的競爭力越來越差,筆記本電池至今天未能獲得主流廠商批量定購,動力電池的質量、技術水平高于儕輩的依據在哪里?
如果較真,比亞迪恐怕已稱不上“電池大王”。即便仍是,也難以為“電動汽車大王”提供有力支持。
手機部件業務撐起半壁江山
因為提供電池的緣故,比亞迪與眾多手機生產廠商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進而開始為這些廠商提供相關零部件的“垂直整合一站式服務”,例如設計并生產外殼、鍵盤、液晶顯示模組、攝像頭、充電器等,并提供組裝服務(說白了就是代工,諾基亞曾經是最大的客戶)。

從各方面來講,比亞迪的手機零部件生產及組裝都是一個龐大的業務。2008年營收接近120億元,2013年達到195億元;2010年,代工業務收入達到91億元,2013年滑落到72億元。 這部分業務屬于典型的“中國制造”,不夠高大上,但卻為比亞迪提供了巨大的現金流及不菲的盈余。2013年,手機零部件經營利潤超過11億元,占經營利潤總額的5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