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巨頭應戰 竟不敵三星一家?
作為全球最大半導體代工企業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年年中曾樂觀表示,雖然三星電子是“可畏的對手”,但韓國競爭對象也只有這一家;臺灣有臺積電、HTC(宏達電)、聯發科及鴻海“四巨頭”應戰,足以各個擊破勁敵三星,取各產業中最好的公司來對抗三星。但現實總是比理想骨感得多,僅僅半年左右的時間,臺灣的IT企業非但沒有像張忠謀預想的那樣以各自的優勢聯合擊敗三星,反而是四面楚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98180.htm先看張忠謀最為看好和寄予厚望的HTC。成立于1997年的HTC,曾是智能手機產業創新的代表之一。借助谷歌的Android系統,2011年HTC市場份額快速增長,市值超過了諾基亞,甚至在2011年第三季度超過三星和蘋果,成為美國第一大智能手機廠商,占據了近1/4的美國智能手機市場。但自此之后,HTC創新的步伐開始減緩,并被三星取而代之。重要的是,在領先的過程中,HTC并未進行有效的創新積累和再創新,在輸掉與蘋果的專利訴訟之后,HTC便在之前主打的高端市場一蹶不振。
此時HTC并未適時調整自己的產品和市場策略,面向增長最快、以中低端機型為主的的中國及新興市場,而是一味與蘋果和三星在高端市場糾纏,但蘋果無疑是智能手機創新的代表,三星則在跟隨式創新、產業鏈和市場營銷上勝過HTC一籌,這讓HTC在高端市場幾無勝算。
就在HTC執迷不悟之時,以“中華酷聯”為代表的中國大陸企業把握住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新興市場的發展機會,而聯想、華為、中興等之前在各自所處的核心產業中具有的創新能力和積累,令它們拓展到智能手機產業時與HTC相比并不遜色,甚至更具可持續性,但在成本上卻具有較大的優勢,關鍵是它們針對中國市場采用的以性價比占據市場份額的市場策略的正確選擇。而今,已經牢牢占據中國市場的它們,反而利用現在的優勢開始進軍高端市場。相比之下,HTC則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產業規模上,臺灣IT企業不如大陸企業盤子大,缺乏戰略積累,更不具備立足整個中國市場的規模優勢和品牌背景;而在品牌建立,產品創新的能力上,臺灣IT企業又不如海外企業,如蘋果、三星等,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因此,在產業增長到瓶頸時,也就是要么拼規模,要么拼創新的時候,臺灣企業的弱勢馬上就顯現出來。
再看鴻海。進入今年后的情況也是急轉直下。截至8月份,鴻海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7.5%,減至2萬2865億新臺幣(約合4719億人民幣)。這是由于受韓國三星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對于蘋果的不斷施壓和攫取市場份額,導致蘋果的智能手機和平板終端的銷量不及預期,進而放緩了以主要代工蘋果的鴻海的增長,并最終影響到鴻海收購、注資等擴大市場規模的能力。
至于聯發科,雖然得益于高通將重心逐漸轉向LTE芯片市場,而在3G芯片市場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但仍未能擺脫低端的形象。同時還面臨來自展訊等中國大陸芯片廠商的激烈競爭。當然,除了中國大陸廠商外,在中低端市場,高通、三星也都有自己的芯片產品和解決方案,但由于它們有高端芯片產品的沖抵,勢必會在營收和利潤上施壓聯發科。而隨著4G時代的來臨,聯發科很可能重演3G時代初期因相關專利積累不足而一度被動的局面。
當然,除了HTC、鴻海和聯發科之外,張忠謀執掌的臺積電近期也增添一位最強勁的對手,那就是之前宣布開放自己芯片制造工廠的英特爾。有業內分析稱,英特爾開放芯片工廠的首要目標就是在未來拿下蘋果iPhone和iPad的芯片制造訂單。這是因為與臺積電相比,英特爾憑借先進的芯片制程工藝,取得成本上的優勢,即以更低的價格為蘋果生產芯片,這對于追求利潤率的蘋果來說,選擇英特爾更符合蘋果的發展策略。盡管短期內,憑借長期專注于制造的積累,臺積電尚不會出現像HTC那樣太大的滑坡,但全球芯片老大英特爾的到來對于臺積電絕不是什么利好的征兆。
綜上所述,張忠謀提及的希望聯合對抗三星的臺灣IT企業(包括臺積電自己)的處境遠非那般樂觀,它們有的自身正處在生死邊緣,自身難保;有的對手如林,前途未卜。更像是四面楚歌。也許認清臺灣IT企業的實力和所處的形勢,分析它們成敗得失,對于張忠謀執掌下的臺積電更有實際意義(不是什么聯合對抗三星),畢竟從目前看,臺積電可能是臺灣IT企業中尚具影響力,且仍未被攻破的最后的堡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