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缺陷制約發展 國產手機集體反擊戰
——
此報告一出,再次引發業界對國產手機困境的強烈關注:在一度經歷風光之后,這兩年來國產手機所占的市場份額為何節節下降?如何挽救國產手機?近日,時報記者邀請了國內眾多行內人士和專家,進行了一次“會診”。
把脈篇
信息產業部有關人士:資本、技術缺陷制約國產手機發展
國產手機當前處于劣勢的主要原因是,在渠道、價格和熟悉本土市場情況等原有競爭優勢日漸弱化后,資本、技術等方面的缺陷就成為制約我國國內品牌手機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在產業擴張太快、新款手機上市速度較慢、產品質量問題較多、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等。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國內品牌手機企業所占國內市場份額的繼續下降。
國外品牌手機生產企業之所以占有較大優勢,是因為它們有強大的資本和技術優勢為后盾,在充分掌握國內市場情況后,它們一方面加快新品的推出速度,搶占市場,另一方面在產品上全線出擊,全面覆蓋高、中、低檔產品,并加大了在中低檔產品上對國內企業的競爭。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中國泰爾實驗室主任 何桂立:工藝設計和管理亟待改進
一些外資品牌手機之所以占優勢,很重要一點在于其產品的品質較好,故障率較低,可靠性高。國產手機在認可度和品牌美譽度方面與著名品牌外資手機相比還有比較明顯的差距。因此國產手機要及時收集市場上對產品質量問題的反潰信息,及時改進產品的工藝設計和管理等,扎扎實實打好基礎。此外,還要重視市場信息,否則當一個消費者對手機質量不滿意時,他至少會將這種信息傳給10個人,這樣大大損害了國產手機的美譽度。
協亨手機連鎖副總裁 陳建斌:國產手機渠道變革落后于外資
國產手機處于當前這種局面,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外資品牌進行渠道改革之后,國產品牌的渠道一直沒有相應地進行大的變革,使原有的渠道優勢逐漸失去。因此,國產手機要想提高市場份額,除了提高品牌的美譽度之外,還要利用本土優勢,加大渠道變革的力度。
摩托羅拉移動終端事業部總經理 任偉光:國產手機已無成本和渠道優勢
與洋品牌相比,國產手機原來在成本和渠道方面占有優勢。但這幾年來,洋品牌一直在改革自己的渠道,降低產品的成本,現在國產手機在成本和渠道方面已無優勢可言。同時,隨著洋品牌大量殺入中低端手機市場,國產手機已經沒有了價格優勢,其市場份額被搶占也就在情理之中。此外,洋品牌的技術開發和產品的設計方面占有優勢,國產手機廠商在這方面與洋品牌無法抗衡。
諾基亞資訊總監 蔡蕓:研發實力促進外資手機可持續發展
對諾基亞來說,占優勢的最根本原因是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實力以及產品的高質量。手機產品的技術發展和更新速度非常快,也非常時尚,通常都處于先進技術的前沿,充當時尚先鋒,因此手機的設計非常重要,而強大的研發實力可促進手機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在設計和研發實力占優的前提下,手機產品還需高質量,只有這樣,自身的產品才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認可。
對諾基亞來說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有全球性的規模效應。從長期來看,全球性的規模效應要在銷售量、成本控制等方面處理得很好,在這方面,諾基亞超出了其他品牌。Q
索愛公關總監 寧述勇:技術創新能力外資手機占優
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力強、產品更新速度快是外資品牌整體占優勢的關鍵因素。正是基于過硬的技術創新能力,索尼愛立信才能迅速推出市場需求的產品。此外,營銷渠道的變革也是外資品牌整體上優于國產品牌的原因之一。
剛開始,外資品牌僅關注一、二級市場,而國產手機則拓展到三、四級市場,在這方面外資品牌當時處于劣勢。而最近這些年來,外資品牌補上了渠道這門課,加強了渠道的變革,廣度和深度都很大,產品在高、中、低端全線鋪開,覆蓋了各級消費者。在渠道方面已無優勢可言的國產手機在技術創新能力不如外資品牌的情況下,其市場份額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聯想移動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志軍:產業鏈變化成發展新契機
雖然國產手機整體市場份額在近兩年有所下降,但國產手機會有美好的明天,而且中國市場一定能夠培育出強大的國際性的本土手機品牌。我的信心并不僅僅是來源于聯想手機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或者是良好的盈利狀況,最關鍵的是來源于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國產品牌在企業運作、技術水平各方面的日益成熟。
本土手機品牌在過去幾年里的大起大落,在這個過程中也為自身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中國的手機產業正在逐漸地成熟起來。我認為,國產手機企業面對未來的競爭至少具備了三大優勢,就是良好的技術平臺、優秀的專業人才和一套適合中國市場環境的管理模式。
越來越開放的產業技術環境給國產手機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平臺,越來越多的廠商能夠更好地介入這個行業。事實上,這恰恰也是三星等日韓廠商能在過去不到20年里迅速成長,并在國際市場上與諾基亞等老牌巨頭抗衡的主要原因。
競爭是企業優勢的相對比較,而這種相對優勢也是動態的,產業鏈里的每一次變化都會造就一批新興勢力。比如許多國內外廠商之間的并購、聯合,上游軟硬件廠商的整合,又比如手機軟件核心技術正在從OS向軟件應用過渡、內容資源在產業鏈里的地位日漸提升等——這些都將成為國產手機未來發展的新契機。
我認為,企業沒有永遠的優勢或劣勢,企業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夠高效而動態地構建自己的競爭力。聯想手機也正是因為有了7年自主研發的積累,從而在整體運作上有能力把握住百萬像素、音樂手機等市場熱點,快速推出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2005年才得以快速發展。
由于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在行業發展日趨成熟的同時,國內積累了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加上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本土企業在競爭中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另外,國產手機在經歷了幾年市場的風風雨雨之后,正在逐步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適合中國市場環境的管理模式。
以聯想和IBM的整合為例,目前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其實是很高的,完全不輸于國際企業。在行業技術、產品成熟度越來越高,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價格越來越低、利潤越來越趨向于合理的當今手機市場上,國內外廠商終于被放在了一個平等競爭的基礎上。而管理能力正逐步成為廠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此前國產手機遭遇的庫存危機、資源透支導致資金鏈危機等等,從根源上說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管理能力的欠缺。
波導新聞發言人 上官艷軍:清理庫存積壓可有一番作為
這兩年國產手機的整體市場份額下降是事實,但是,我認為今年國產手機的整體實力必將提高。
理由如下:第一,這兩年一些深受庫存產品積壓之苦的國內廠商已于去年將這個包袱基本除掉,今年這些廠商可以說是輕裝上陣,完全可以有一番作為。實際上,一些新興的國內廠商由于沒有庫存的壓力,在去年的手機市場上就表現很好;其次,國產手機近幾年來狠抓生產質量,手機的質量已大幅提高;第三,國產手機通過與國際上一些實力強大的公司合作,研發實力已大大加強,在技術開發上已經縮小了與國外廠商的差距;最后,我想說的是,國產手機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已經大大加強,以波導為例,去年波導銷往海外的手機達600多萬臺,今年預計能達到800多萬臺。
基于上述四點理由,我對國產手機的前景是充滿信心的。
諾盛電信咨詢分析師 韓小冰:可開拓細分市場和區域市場
根據諾盛的統計數據,在國內市場上,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仍舊是前3名,排名進入前10名的還有索尼愛立信。國際品牌整體份額的確占據優勢,但是,一些國際廠商的表現也不好。以排名前3的國際廠商為例,它們的市場表現各不相同,諾基亞借助產品優勢和成功的渠道改革,市場表現是國際品牌中最好的,份額從2005年第一季度的20.4%增長至第四季度的26.6%;而摩托羅拉通過進軍低端手機市場,也成功止住了在GSM市場的份額下滑的趨勢,在2005年恢復增長,但是摩托羅拉在CDMA市場的份額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排名第3的三星GSM和CDMA的市場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降,整體份額也從第一季度的10.1%降至第四季度的9.1%。
而西門子手機由于巨額虧損,已經賣給了明基;東芝、三菱先后宣布退出中國市場,飛利浦等品牌也日漸式微。
反觀本土廠商,也是苦樂不均,市場表現各有不同。盡管國內品牌的GSM市場整體份額持續下滑,但是CDMA市場卻出現了上升,個別廠商的份額甚至出現了大幅上揚,以表現出色的聯想手機為例,2005年第一季度,聯想手機份額只有2.89%,名列第10,第四季度已經成長到6.37%,超過波導,躍居第4。
我認為,中國市場規模和潛力都很大,國內國際廠商都有機會,但是,由于中國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而且不斷有新的廠商進入,手機廠商未來面臨的競爭壓力都很大,未來國際、國內廠商都有可能出局,如西門子、三菱、科健、南方高科就是例子。
我的建議是,國內廠商的競爭重點不應該單純放在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而應當發揮自身的優勢,開拓細分市場和區域市場,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
市場掃描 兩年內8個手機品牌倒下
在過去的兩年中,手機市場發生了激烈的洗牌,松下、三菱、東芝、中科健、南方高科、迪比特、熊貓、易美等相繼退市或出局。總結他們的教訓,有助于業界學習和借鑒,并能更好地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科健:
資金斷鏈引發危機
2004年12月6日晚,中科健發布公告,宣布郝建學將不再兼任公司總裁職務,由廣州海納總裁王海斌擔任公司總裁。
2005年3月,宏智科技創始人王棟開始執掌中科健的日常經營活動,王海斌離開中科健成定局。
今年1月,科健江蘇分公司宣布撤銷。自此,中科健手機時代結束。
對此,業界認為,頻繁的資本運作,眼花繚亂的資本關系,最終的資金斷鏈是引發科健危機的根本原因。從1998年做韓國三星手機代理開始,中科健手機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曾一度登上國產手機第一品牌之位,它的興起衰落固然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國產手機在核心技術缺失、受制于人的問題,而自身資金實力不足、股東支持有限以及產業依托度上的先天不足也是中科健致命的硬傷。
熊貓和易美:
債務引發資金鏈斷裂
2003年,熊貓公司找到當時任中科健手機代理的馬志平,成立了合資銷售公司——南京熊貓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馬志平任總經理,當年便使南京熊貓登頂2003年央視廣告標王。而后馬志平又投資成立上海易美,貼牌生產易美手機,由此馬志平的手機產業鏈條開始拉大,危機也逐步顯現出來。
2004年12月10日,南京熊貓在上海發布公告稱,熊貓不能確定收回易美尚拖欠熊貓1.62億元人民幣的巨額應收賬款。
2005年3月14日,南京熊貓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其持有的南京熊貓移動51%股權和南京熊貓通信95%股權,已被法院以1.2億元的評估價值強制執行給南京唯特投資責任有限公司,用來清償債務。
此公告一舉撇清了南京熊貓和熊貓移動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也意味著南京熊貓徹底放棄熊貓移動,黯然告別了手機行業。
而馬志平也因經濟問題于2005年7月28日被南京市檢察院逮捕。
南方高科:
工廠被封導致生產停滯
2005年6月23日,廣州南方高科有限公司在廣州的工廠被長沙中級人民法院和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聯合依法查封,導致該公司在廣州的廠房全部關閉,生產由此陷入停滯。
引發南方高科工廠和倉庫被封的真正原因是,此前南方高科、其某經銷商與長沙某銀行共同簽署三方承兌協議,該銀行開出匯票,但南方高科沒能及時把貨發出,后來南方高科申請延期交貨沒有得到銀行批準,故引發此事件。
南方高科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5月,總部坐落在廣州科學城,它曾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具自主知識產權的GSM手機,并在國內首次攜自主開發的手機往國際權威機構獨立完成FTA測試。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一家國有手機制造商,南方高科曾經一度進入國產手機的前4位。
迪比特:
渠道管理混亂致危機
今年2月7日,上海迪比特實業有限公司宣布撤銷全國各地分公司和辦事處,此舉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標志著迪比特在中國內地做自有品牌手機劃上了一個句號。
迪比特是首家進入內地市場的臺資手機企業,在2000年進入大陸市場之時,曾豪言要在3年內進入大陸手機市場前3名。
從2001年開始,迪比特創立自有品牌,開始OBM(原始品牌制造商)內銷業務,曾因月銷70萬臺成為黑馬,并放言2007年要做全球第一。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如日中天的手機企業,其渠道管理混亂,使經銷商對迪比特失去信心,最終迪比特不得不退出大陸市場。
三菱松下東芝:
市場反應遲鈍無奈退市
由于業績不佳,三菱手機于2005年4月退出了歐洲市場,2005年6月撤離中國臺灣市場。今年2月24日,三菱數源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簡稱三菱移動)宣布裁撤公司位于京滬穗的手機部門,并退出手機市場。這是繼松下、東芝退出中國之后的又一家日本手機廠商。
業界人士認為,缺乏本土人才,市場定位不準確,產品種類單一,忽視外觀設計是造成日系手機在華頹勢的主要原因。日系廠商的高層管理人員幾乎全部是日本人,他們對中國市場的了解有限,因而推出的產品往往由于市場定位不準確而遭到消費者的冷落。
日系手機在日本采取的是手機定制模式,手機終端的銷售基本由運營商控制,而手機生產商只需按照運營商的要求生產手機,無需過多關注渠道和銷售。
在中國,情況則完全相反。中國沒有采取運營商絕對主導的方式,各手機生產商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面對擁有自主品牌及多種銷售渠道的國內及國外手機廠商,品牌意識淡漠,銷售渠道單一的日本廠商根本無力競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