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專利危機重重
——
《第一財經日報》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中興、華為、TCL等少數幾個手機廠家專門設立了知識產權部門,大部分手機廠家都沒有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專利擁有的數量與跨國企業相比,也少之又少。
現狀
根據商務部3月初發布的2005年中國手機出口的統計數據,2005年中國手機出口2.28億部,比2004年增長56%,出口金額達206.35億美元。電信分析師指出,國產手機總出口量在1000萬部左右,相比2004年增長了近 100%。
“國產品牌出口的絕大部分來自波導,2005年波導實現手機出口611萬部,占國產品牌手機出口總量的60%以上。”波導新聞發言人鄧敏芳說。
然而,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查詢后卻發現,國產手機第一出口廠商波導,發明專利12條,實用新型專利5條,外觀設計11條,這與出口第一的銷售量似乎不成比例。
對于出口隨之帶來的知識產權問題,波導表示,目前采取合作方式以避免專利人提出征收請求。比如采購了摩托羅拉和飛利浦芯片,因而避免了其對波導海外銷售手機進行刁難。
“波導現象”并不是獨有。TCL通訊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由于阿爾卡特的所有手機專利都歸了TCL,為TCL手機出擊海外市場帶來了很大便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創維、金立、國虹、僑興等手機新軍的專利數都在20個以下,大部分集中在外觀專利上。國內大廠的情況相對好一些,夏新的2G手機專利有42項;TCL擁有100個左右手機專利;康佳手機去年申請了90多個專利;中興通訊擁有的手機專利已經超過350項,其中2005年專利數申請數量突破了200項,主要是發明專利。
危機
目前來看,國內手機行業并未爆出大的知識產權糾紛,的確令人感到慶幸,但實際上,這僅僅是因為國內手機出口區域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康佳手機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康佳手機主要是低端手機出口,出口地在非洲、中東和俄羅斯,所以不會有太多問題。
記者了解到,除了TCL、波導、中興、夏新等少數國內大廠的手機已經出口歐洲和美國,大部分國內企業的手機出口地僅局限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出口的產品也大部分是幫人代工,或做 OEM。
“在手機行業中,包括諾基亞在內的國際廠商在歐美部署了大量的2G手機專利,成為中國廠商走向歐美市場的主要障礙之一。”中興通訊相關負責人指出。據了解,中興通訊已經配備了幾十名專職的知識產權律師處理公司知識產權事務,其中,2005年用于手機知識產權申請和維護的資金超過人民幣100萬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部分國內廠家被問及研發投入時,均表示將投入幾千萬元,而對于知識產權的投入時,僅表示有專人負責。
一位國產手機廠商研發負責人表示,大多手機廠商都沒有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有些歸屬法務部,有些則直屬總經理辦公室。理論上,知識產權工程師與研發人員配置應該形成一定比例,但目前沒有一家國內廠商這么做。
此外,手機廠商往往對外宣布擁有數百人的研發隊伍,但其中真正從事自主創新的人微乎其微,大部分從事的是現有產品的改進和優化,同時還要承擔產品的測試工作,“稱之為技術人員可能更合適”,上述研發負責人說。
賽迪顧問公司分析師蔣利峰指出,目前國內廠家的手機出口量還不算高,且集中于低端產品,對跨國公司難以構成威脅,因此他們并未認真對待專利問題;國內利潤較高的高端市場為國外廠商占據,一旦國內企業出口量劇增,并打入高端市場,專利問題很可能被重新提上前臺。
蔣利峰還稱,如果國內企業出口低端手機產品的量增大,未來面臨的危險更大。“目前手機價格競爭已經白熱化,國內手機出口一般都在100美元以內,如果國際大廠大范圍征收3~5美元,甚至更多的專利費。國產手機的利潤空間將所剩無幾。”蔣利峰強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