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震:臺灣晶元代工企業影響評估
中國地震臺網測定:10月31日20時02分在臺灣花蓮縣(北緯23.5度,東經121.4度)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臺灣地區氣象部門則表示,花蓮區附近發生6.3級地震。截至當晚21時30分止,這起臺灣地區今年以來的第二大地震,造成全臺灣1人受傷,各地只傳出零星意外,無重大災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5024.htm臺灣地震測報中心課長蕭文啟表示,這起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4顆廣島原子彈,幾乎全島都有2到3級的震度。
據報道,最接近震中的花蓮地區搖晃時間超過1分鐘,臺北2級以上震度時間達58.88秒。
根據臺灣氣象部門地震測報中心統計,這是臺灣地區今年以來規模第2大的地震。
地震測報中心說,6月2日南投發生里氏規模6.5級地震,是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紀錄,今天花蓮的地震是今年以來第2大。
臺灣氣象部門表示,臺灣地區每年平均大約有3個規模6級以上強震,去年臺灣共有3個規模6級以上地震,前年臺灣都沒有出現過6級以上強震。
全球超六成晶圓廠位于地震帶臺灣晶圓代工廠的客戶十分多元化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CInsights的統計,全球半導體制造產能將近有三分之二是位于地震帶,包括超過九成以上的晶圓代工廠產能。該機構的報告指出,自早期芯片生產活動集中在美國硅谷以來,半導體產業的制造產能就一直有很大部分是位于地震活動區域:“看來隨著時間過去,IC制造商與其客戶也都接受了這樣的現實。
由于全球前兩大晶圓代工廠臺積電(TSMC)與聯電(UMC)的總部與大部分制造據點都位于臺灣,ICInsights特別指出,如果臺灣遭遇嚴重地震或是臺風災害,就可能會對整體電子產業供應鏈造成劇烈沖擊。該機構表示,晶圓代工廠的客戶十分多元化,也是許多不同類型元件的單一制造來源,因此代工廠產能若受到損壞,影響程度會高過獨立IDM廠所受到的損壞。
花蓮強震對晶圓廠影響如何?
花蓮強震,讓科技業大吃一驚。DRAM大廠南科和華亞科黃光區被迫停工12小時,生產線中斷,預定次日上午8時恢復運作,相關影響仍在評估中。不過,南科和華亞科的黃光區,昨天已啟動安全裝置,自動停機12小時,也就是要在次日8時才能恢復正常運作,雖然短暫停工對兩家公司整體不大,但若制程中產生晶圓破片,對目前DRAM供應吃緊,更是雪上加霜。
晶圓代工與面板廠則是虛驚一場,并無重大災情。臺積電竹科12廠中的P3廠、5廠及8廠等三個廠區,因震度達到三級警戒,廠區人員短暫疏散,臺積電企業訊息暨法人關系處長兼發言人孫又文強調:“影響極為輕微。”
竹科管理局副局長兼發言人杜啟祥也匯整各通報表示,竹科水電氣供應一切正常,沒有廠商通報損失。
群創協理兼發言人林振輝表示,經清查竹南及臺南各廠區,地震均為三級,生產線人員并未疏散。面板廠產線的主要機臺都正常無恙,僅部分周邊機臺受地震搖晃,但均不影響生產運作。
友達表示,臺中與新竹廠區的地震是三級,初步檢察后人員平安,廠區正常,少部分機臺停機檢修中,目前看來影響不大。
晶圓廠廠務人員表示,半導體制程設備機臺,依敏感程不同,地震若達三級、四級以上,就會自動啟動保護裝置跳脫。且震幅若達四級,依安全作業規定,廠區內作業人員都需要撤出。
至于對地震敏感度高的各晶圓廠包括華邦、旺宏等均未傳災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