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產業科技創新的契機
全球化帶來的產業分工與結構的快速改變,使得臺灣從高經濟成長進入到成長趨緩時代。過去,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進行國際間產業價值鏈移轉的背景因素下,臺灣科技產業因采取快速追隨者策略,成功地帶動個人計算機、半導體、網絡通訊和顯示產業的發展,并逐漸建立起制造服務、創新設計制造和全球運籌能力。但于此時,全球化亦帶入大量的后進國家加入國際間的競爭,其低土地成本、充沛的相對低勞動工資與產業聚落化效應,使得臺灣隨著ICT產業上中下游制造快速外移而逐漸流失過往優勢。面對此全球化競爭的必然發展趨勢,如何由快速追隨者轉型為創新突破者,已成為臺灣科技產業發展無可回避的課題,亦為當前科技產業政策擘畫、推動與落實的策略性重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4468.htm![]() |
附圖 :http://editerupload.eepw.com.cn/fetch/20131024/184468_1_0.jpg |
事實上,科技產業的發展特性在于創新機會無所不在。技術演進、市場變遷與競爭激化等因素,驅使產業價值不斷轉移,并為科技產業的永續發展帶來持續的挑戰與創新的契機。
然而科技產業之創新并不僅局限于技術一端,客戶需求的掌握、服務模式的精進乃至商業模式的創新,皆為產業突破創新的可能發展方向。環顧歐美日韓的創新發展經驗,領導廠商如Intel、Microsoft、Nokia、Ericsson、NTT DoCoMo和Samsung等大型企業,除了主導整個產業的研發方向和掌握自有品牌外,另外在標準制定、IP掌握、關鍵零組件開發、創新材料研發、外形內裝設計、品牌塑造等領域,結合本身和參與其價值平臺的廠商共同形塑未來產業創新形貌,因而能夠生生不息地邁向創新突破的發展。
因此,臺灣在未來產業創新思維上,應著重于避免路徑相依造成的產業發展停滯風險,并致力于善用既有產業創新能耐以及高科技產業顧客價值認知動態變化的特質,不斷尋求并切入和先進國家差異化新價值定位進行發展,以多角化發展策略充分發揮(exploiting)過去長期累積的快速設計量產之創新能耐。
此外,面對數字聚合時代的來臨,顧客價值邁向多元差異化,采取垂直整合式創新的廠商所面臨的挑戰將日益嚴苛,同時亦不利于在技術和市場多個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相對而言,臺灣長期累積完善的水平與垂直分工式的產業網絡,則提供廠商探索新興顧客價值與創新的良好基礎,即使廠商需以策略聯盟或虛擬垂直整合模式形塑新興創新的價值網絡,但在現階段高度不確定的數字聚合趨勢下,臺灣廠商享有較低的創新風險仍然高于因整合而需付出的交易成本。
臺灣產業發展不斷向技術前沿推進,從技術后進國家漸次向技術先進國家縮短技術落差,然而在全球化與區域化風潮下,臺灣面臨的不僅是追趕問題,也是區域內后進國家的躍進式創新所帶來的取代或邊陲化威脅。檢視前述創新意涵下所帶來的機會,是否與現行社會制度相配適,值得進一步深思。例如,臺灣企業從過往淺碟型的研發投入,朝向較復雜的技術系統發展之際,產學研分工體系是否仍為最有效與有效率的創新網絡?金融體制演進方向是否得以支應此一轉變?而國際化需求殷切之際,海外留學人數的大幅萎縮是否會逆向而行?海外人才延攬相關配套是否相較鄰近國家具有競爭力?當國際科技產業體制隨全球化而產生質變之際,臺灣在全球甚至亞洲的產業價值網絡定位與設計則更值得深思。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07111315273S.shtml
評論